】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明 本土文化融合外來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7-16 00:27:57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史記·三代世表》。

  〔2〕王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J],人民周刊,2022(13):60-62.

  〔3〕蔔憲群,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內在機制的理論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7-11(001).

  〔4〕李金濤,解讀中華文明起源——讀韓建業《中華文明的起源》[J],文物春秋,2022(02):91-94.

  〔5〕考古學家眼中的中華文明起源[J],文物,2022(03):79.

  〔6〕戴向明,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J],歷史研究,2022(01):4-13.

  〔7〕李新偉,中華文明起源語境下的文明標誌[J],中國史研究動態,2022(01):35-39.

  〔8〕趙燕姣,東夷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2-09(009).

  〔9〕李莉,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J],知識文庫,2021(21):1-3.

  〔10〕王宏偉,從長江視角看中華文明起源[N],新華日報,2021-09-17(016).

  〔11〕沈長雲,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學、考古學與人類學考察[J],社會科學文摘,2021(06):6-8.

  〔12〕張艶路、郭雲霞、艾學璞,時間計量與中華文明起源的辯證關係[J],天津科技,2021,48(06):110-112.

  〔13〕宋亦貓,“早期外來文化與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項目簡介[J],民族藝術,2021(03):2.

  〔14〕馮時,觀象授時與中華文明起源[J],萬象,2021(09):30-32.

  〔15〕沈長雲,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學、考古學與人類學考察[J],歷史研究,2021(01):43-52.

  〔16〕韓建業,結合古史傳說探索中華文明起源[J],歷史評論,2021(01):11-14.

  〔17〕張海,“龍山時代”: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段[N],學習時報,2021-01-01(007).

  〔18〕尹玲玲,“洪水”新解——兼及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學術史梳理[J],史林,2020(05):1-17+219.

  〔19〕李秀強,中華文明史的玉器時代與王權起源[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0(05):59-65+158.

  〔20〕沈博、幸曉峰,從鳥形圖像的音樂意義與“鳧氏為樂官”說考論古蜀文明與中華禮樂文明起源[J],音樂探索,2020(02):74-79.

  〔21〕冶思,《區域、社會與中國文明起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區域聚落與居民研究”成果集》簡介[J],考古,2019(12):69.

  〔22〕張京華,虞舜時期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貢獻和地位[J],求索,2022(04):66-73.

  作者簡介:朱磊,閩南師範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訪問學者。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商務部海貿會理事,上市企業首席經濟學家。主持或參加國家級課題20餘項,發表全國核心期刊學術論文40餘篇,《人民日報》署名文章等時政論文300餘篇,出版《國家統一的系統演化動力——複雜性思維視角下的中國國家統一戰略》等10餘部著作,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哲學歷史、文化地理、兩岸經貿、台灣問題、國家統一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