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的韌性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23-08-09 08:14:07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中國經濟的韌性到底從哪裡來?改革開放45年來,我們積累了非常深厚的經濟基礎,但也不要忘記,我們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所選擇的是一條比較困難的工業化道路——從重工業開始做起,而不是從消費品、農產品開始做起。

  北京日報發表北京大學國發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文章表示,當時,這條路非常困難,今天回頭看,新中國成立最初30年的重工業發展對產業基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中國的出口產品構成中,又回到了以機械工業為主導的狀態。雖然加上了自動化、電子化,但依然是在機械工業的基礎上往上走,只是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循環。

  當我們談中國經濟韌性,特別是產業韌性的時候,我們要想到兩方面:一方面,我們有非常深厚的歷史積澱,中國經濟厚積薄發,比如對照聯合國工業目錄,中國擁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另一方面,我們技術進步非常快。我不太認同中國過去十多年技術進步增速大大下降的結論,因為得出這一結論的計算方法有問題。

  疫情期間,中國經濟優勢依然顯現,全世界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度不降反升,世界和中國的連接不弱反強。有人說這是臨時性現象,未來世界對中國的依賴度會下降。現實是,全球受到衝擊之後會停在受衝擊的水平上,不太可能立刻完全恢復到衝擊前的水平。所以,我們對產業鏈的重構要有自信心,世界離不開中國。

  文章指出,產業轉移有其規律。回顧30多年前,當中國大陸還處在比較低的發展水平時,港澳台包括韓國的資金大規模湧入中國大陸,我們還承接了很多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中國大陸的經濟總體水平滯後亞洲四小龍大概22-25年,現在輪到中國大陸進行產業轉移了。在十幾年前,我們就提出“走出去”戰略,就是產業要向外轉移,現在這個產業轉移之所以受到更多關注,和美國搞脫鈎斷鏈,令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有關係。很多中國企業和跨國企業不得不採取“China+1”戰略,這並不是說完全從中國退出,而是要在中國之外再做一個備份。這樣一來,成本當然會提高,因為儘管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亞洲發展中國家裡已經最高,但我們的綜合成本仍然比較低。中國到越南投資的企業傳回來的信息也顯示,在越南設廠的生產成本、綜合成本,比在中國市場要高出30%-40%。

  美國製造了地緣政治風險,極大抬高了全世界產業鏈的生產成本。即便如此,產業轉移仍然是一個必然結果:一方面中國產業要升級,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上;另一方面其他國家也在興起,他們就像30多年前我們承接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一樣,在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這是背後產業發展規律使然。

  很多人在問,產業轉移是否對中國產生不利影響?但是這種不利影響還未看到,有兩點原因:第一,國內富餘產能太大。過去這十幾年我們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就是過剩產能問題。之所以會有這麼多過剩產能,是因為本世紀頭十年我們的增長實在太快,這讓儲蓄急劇增長之後,不太可能一下子就轉化成個人消費,絕大部分變成企業投資,企業投資遇到金融危機就導致過剩產能。今天我們的一大問題是企業開工率衹有70%多一點,所以,把部分產能轉移到海外對中國有利。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