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來故宮,赴一場茶文化盛宴
http://www.CRNTT.com   2023-09-12 10:49:28


 
  茶史悠久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於2022年11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次展覽以中國茶文化為切入點,展現中華文明以茶為媒、交融互鑒的發展歷程。展覽分為茶出中國、茶道尚和、茶路萬里、茶韵綿長4個單元,生動呈現了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豐富,闡釋中華茶文化所蘊含的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哲學思想。

  走進第一單元,首先看到的是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出土的古茶樹根,訴說著中國茶的悠久歷史。這些樹根在建築遺跡附近的淺坑裡被發現,經國內外研究機構解剖分析,基本可確定為山茶屬綠茶茶樹的根須。這一發現把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推至距今6000年左右。

  與古茶樹根一同展示的是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收藏的西漢茶葉遺存。1998年—2000年,考古工作者對陝西西安漢陽陵帝陵封土東側15號外藏坑進行發掘,發現大量有機物遺存,其中不僅有糧食,還有一些未能辨認的“細長鬆散有機物質”。2015年,經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專家檢測,確定其為茶葉遺存。這批茶葉幾乎都是由最鮮嫩的茶芽制成,顯示出“禦茶”的非凡品質。

  相鄰的展櫃裡陳列著北宋銅渣鬥,其內壁上附著的茶葉清晰可見。“陝西藍田呂氏家族墓園中出土了多種茶器,體現了當時人們多樣的飲茶方式。”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主任達微佳介紹,銅渣鬥出自呂大圭墓中,由鬥和扣於鬥口之上的鉢組成,鉢內壁留有40餘枚未經泡開的芽茶,說明宋代的茶葉形態不僅有團餅茶,還有未經壓制的草茶。

  自漢代以來,關於茶的認知和制備方法日趨多樣,逐步形成煎茶、點茶、煮茶、泡茶等備茶方法,飲茶逐漸成為超越生活的藝術體驗。

  2022年山西長治屈家莊唐墓出土的成套茶具組合,包括白瓷執壺、白瓷碗、白瓷茶甌、鐵勺、鐵制茶碾、綠瓷渣鬥等,瓷器質地上乘,組合完整。這套茶具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發現之一,為首次對外展出。

  宋代流行點茶,“茶色白,宜黑盞”,黑釉盞因能凸顯白色的浮沫而風靡一時。“這組宋代黑釉盞是故宮博物院的珍品,包括黑釉兔毫盞、黑釉油滴盞、吉州窑黑釉剪紙貼花雙鳳紋盞、吉州窑黑釉玳瑁斑盞等,展現了黑釉茶盞的多種紋飾。”達微佳說。

  從短流鼓腹的唐代邢窑白釉執壺,到壺身修長、流口曲長的北宋廣元窑綠釉折枝花卉竪條紋執壺,再到壺身較矮、便於提攜的明代龍泉窑青釉提梁壺,乃至古雅質朴的清代紫砂樹癭式執壺,茶壺造型的演變反映了備茶方式和審美風尚的變化。

  除了不同時代各具風采的茶具,展覽中還呈現了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數十種清代貢茶,有裝在錫罐裡的雨前龍井、貯於銀瓶中的蒙頂仙茶、裹著黃紙的邛州磚茶、用竹笋葉包裝的大型普洱茶團等。

  珠蘭茶產自安徽霍山,與其他茶葉多以茶罐包裝不同,珠蘭茶的包裝以桶為單位,這種桶的規格比常見的茶葉匣大得多。紅漆木桶上飾有龍鳳紋、雲紋、纏枝蓮紋、花卉等華麗圖案,桶內為圓形錫罐,裝滿了細嫩的珠蘭茶。“當工作人員打開包裝時,還能聞到淡淡的茶香。”達微佳說。

  茶膏是茶葉的再加工產品。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普洱茶膏色澤如漆,膏體平滑細膩,正面印有團壽字和蝙蝠紋。84塊茶膏分3層裝在明黃色龍紋木盒中,並附有說明茶膏藥用功效的黃單。

  展廳裡還復原了清宮茶庫場景,木架上擺放著各式貢茶,桌上有紫檀“長春宮壽茶房”印、銀“禦茶房”款提梁壺、青花題詩蓋碗等,反映了清代宮廷茶事制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