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23-09-15 02:58:10


中國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長期以來,中國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宏觀經濟運行面臨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等挑戰,民營經濟也正經歷總量上的階段性震蕩與趨勢性收縮、結構上的橫向競爭加劇與縱向升級受阻、創新上的質量下降與轉型動能不足三重壓力。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並圍繞發展環境優化、政策支持加大、法治保障強化、高質量發展推動、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社會氛圍營造等6個方面提出31條政策舉措,為當下與今後一段時期促進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帶來一場“及時雨”,為民營企業家穩定預期注入一劑“強心針”。

  呈現“三大亮點”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潘士遠、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陳秀茂、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任曉猛文章分析,《意見》針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形勢和顯著問題,以加快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為主線,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應對民營企業發展困境、持續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的支持舉措。與以往政策相比,《意見》維度更多,舉措更細,力度更大,特別在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法治保障與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等方面呈現三大亮點。

  一是全鏈條,建立健全民營企業從進入到退出的全過程市場機制。《意見》第1條提出,要持續破除市場准入壁壘。市場准入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生命力,降低進入門檻可以充分調動民營企業活力,有效動員民營企業在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貢獻力量。與允許民營企業進入更多領域相比,破除市場准入壁壘更關注解決體制機制中妨礙民營企業進入的問題,即重點強調要降低民營企業進入的制度性門檻。《意見》第4條提出,要完善市場化重整機制。市場退出機制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部分,便利、高效、有序的退出制度有助於保障市場有效競爭,增強企業風險意識,通過優勝劣汰清除占用社會各類資源的低效、無效企業,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維護經濟穩定運行。從深層次看,構建全過程市場機制能夠使企業在完整生命周期中建立有效預期,變事後修補為事前防範,進而優化企業經營決策,讓企業家專注於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有助於營造公平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

  二是重保護,持續強調企業產權保護與企業家權益保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意見》第10條提出,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與企業家權益。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保護產權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要求。保護產權就是保護企業的信心。《意見》進一步提出,對不宜查封扣押凍結的經營性涉案財物,在保證偵查活動正常進行的同時,可以允許有關當事人繼續合理使用。這一舉措可以避免企業承受不必要的法律成本。同時,保護企業家權益重點在於保護企業家在生產經營、創新發展過程中的合法權益。企業家是企業的領導者,保護企業家權益就是給予企業家穩定合法的決策自由空間,有助於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鼓勵企業家專心創新、安心經營、大膽投資、放心置資。

  三是優氛圍,高度重視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社會氛圍。近年來,社會上出現“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對民營經濟的錯誤認識。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叠加民營經濟發展受阻的背景下,指向所謂“資本家”的社會負面言論時有出現,民眾與企業家的對立情緒有加大傾向。這些以偏概全的錯誤輿論導向使民營經濟人士信心受挫,民營經濟發展活力降低,進而加劇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困境。對此,《意見》第26條提出,要引導全社會客觀正確全面認識民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人士。引導全社會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不僅是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也是培養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的重要基礎。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輿論環境和時代氛圍,既有利於為民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有生力量,也有利於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不竭動力。

  把握“兩個關鍵”

  文章指出,當前,隨著《意見》的發布,“落實”成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又一關鍵詞。總體來看,推進《意見》走深走實、落地生花需要把握好兩個關鍵。

  一方面,進一步推進頂層設計與貫徹落實的閉環構建。發揮《意見》的引領作用,核心是頂層設計與貫徹落實之間的不斷協調和反饋。近年來,中國已多次出台有關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文件,有的舉措雖早已提出卻成效平平,如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得到持續改善,但市場准入、產權保護等問題仍然突出。有的政策目標、指標存在“打擦邊球”“鑽空當”情況,如小微企業融資情況、企業貸款續貸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對政策舉措的信任與預期,致使政策效應“大打折扣”。歸根結底,上述問題都源於貫徹落實不到位。因此,要著力跨越頂層設計與貫徹落實之間的天然“鴻溝”,形成政策制定、落實、反饋閉環,改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效應。

  另一方面,進一步推進短期過熱與長期保溫的預期穩定。《意見》的出台掀起了一股民營經濟的“熱浪”,但相比於短期的政策紅利,民營企業更需長期的市場制度環境的完善與穩定,特別是要堅持競爭中性原則。在政策進一步細化與貫徹落實中,需要注意不能因民營企業備受關注就不計成本、不顧公平、不看長遠,予以超常規支持。在政策細化與實施過程中,應以市場制度建設與發展環境完善為主要路徑,減少政策舉措在民營經濟短期過熱中的越位行為,釐清政策舉措邊界。同時,還應避免“為促進而促進”,“一股腦”推出政策舉措,而要把握政策體系推出節奏,合理推進支持政策落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