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烏幹達大力發展有機農業
http://www.CRNTT.com   2023-09-20 12:55:36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烏幹達農業貢獻了25%的國內生產總值,為全國70%的人口提供生計。近年來,烏幹達政府將發展有機農業作為實現自力更生和《消除貧困行動計劃》目標的關鍵。為此,該國制定了支持有機農業發展的相關戰略和政策,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業附加值。記者近日在烏幹達走訪,實地瞭解當地有機農業發展情況和中國與烏幹達農業合作成果。

  特色農業釋放發展潛力

  在烏幹達東部金賈市郊區,年近五旬的坎尼斯正在收香蕉。今年坎尼斯種植的農作物收成不錯,他的臉上一直掛著微笑。

  坎尼斯是烏幹達較早進行有機農業生產的農民。“以往我們使用化肥維持土壤肥力,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但這給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後來,政府派來的技術人員來村裡推廣有機種植,我對這一種植方法產生了興趣。”坎尼斯告訴記者,他報名參加有機農業培訓班後,開始轉向有機農業生產,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烏幹達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超過八成的土地是優質耕地,農業資源得天獨厚。烏幹達政府制定的國家5年發展計劃和2040年遠景規劃,都將農業確定為重點發展領域。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為提升農業生產力,烏幹達農業部門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劃定不同農作物種植區域。例如,該國東部地區是木薯、甘薯、玉米、水稻和小米的最大產地,西部地區是飯蕉和豆類的主產區,北部地區是花生、高粱、芝麻的主產區等。烏幹達農業部門官員介紹,政府通過細化的種植指引,讓農民能因地制宜選擇農作物種類,提高產量。

  烏幹達政府十分重視發展有機農業,計劃將其打造為農業領域的一張名片。“全球有機產品的消費量保持高速增長,為烏幹達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有機產品供應國提供了機遇。政府通過制定促進有機農業發展的政策,帶動對整個有機農業價值鏈進行投資,為烏幹達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帶來巨大收益。”烏幹達農牧漁業部農業國務部長齊亞庫拉加·弗雷德·布溫羅表示。

  農業科技彌補發展短板

  近年來,烏幹達政府更加重視應用農業科技,以彌補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烏幹達企業“烏幹達輕資本金融”打造的農業信息服務應用平台匯聚了50多名農業專家,為農民提供增產增收和產業化經營相關技術和知識。“農民通過這一平台不但可以瞭解土壤狀況、糧食供應等信息,還能更便利地開展金融服務。”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平台自2019年推出後,已讓兩萬多名農民受益。

  無人機等新裝備也為提高農業生產力提供助力。記者在採訪中看到,一些農戶在技術人員幫助下,能熟練使用無人機進行田間管理。坎尼斯說:“新技術、新裝備的使用,讓我們有更多精力打理更多土地,生產效率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

  為鼓勵農民積極採用有機農業技術,烏幹達政府出台一系列發展有機農業的政策和措施,從資金、技術、市場渠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早在2004年,烏幹達就制定了有機農業政策,並通過《烏幹達有機產品標準》。今年2月,烏幹達還公布了有機肥料的標準和使用規範等,規定了相關抽樣和試驗方法,確保市場上的有機肥料得到精準檢測,促進優質有機肥料的生產和運用。

  當前,烏幹達有機農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該國生產的菠蘿、蘋果、香蕉、芒果、木瓜、紅薯等有機農產品受到國際市場歡迎,有機農產品出口額每年達3億多美元,約占該國農業出口額的20%。

  中烏合作推動農業轉型

  站在豐收的稻田裡,45歲的羅伯特滿心歡喜。“我種了20多年水稻,從來沒有見過這麼高產的水稻。我相信中國雜交水稻,相信中國派來的農業技術專家。”羅伯特告訴記者,中國農業技術專家手把手地教他種植水稻,並嘗試使用有機種植方法。如今,羅伯特已從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當地的雜交水稻種植專家。

  中國政府、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烏幹達政府聯合開展的南南合作項目第三期正在實施,共有約60名中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先後來到烏幹達幫助當地發展農業。中國農業專家組組長張小強告訴記者,在與烏幹達的農業合作中,有機農業是重要內容。一方面,通過引進試驗中國節水抗旱雜交水稻新品種,兼顧高產性和抗病性,減少農藥施用量;另一方面,推廣中國的稻田養魚技術,稻魚共生,既保證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又促進產品生態有機發展。

  2022年,南南合作項目設立了南南合作農業技術創新中心。該中心在水稻、水產、畜牧三大領域開展合作,建立水稻高產示範區、水產價值鏈研發中心和畜牧業產業升級可持續循環系統,切實提高當地糧食安全和農業保障能力,促進當地農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

  借助南南合作項目的平台,中國為當地農業官員、技術人員及農民提供各類培訓,傳授包括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在內的實用技術和管理經驗,為烏幹達培養了一大批現代農業人才。烏幹達農牧漁業部畜牧國務部長布賴特表示:“在中國農業專家的幫助下,我們正在實現從自給性農業向商業化農業的戰略轉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