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統籌推進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
http://www.CRNTT.com   2023-11-03 09:00:31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進程中,產業升級和產業跨區域轉移是不可迴避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順應產業發展大勢,從時空兩方面統籌抓好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落實好這一重要任務,必須釐清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的經濟本質,遵循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避免出現產業盲目升級和無序轉移。

  學習時報發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楊振文章表示,從經濟本質來看,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都是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是市場分工在產業鏈不同環節和不同區域的調整與重構。其中,產業升級是產業價值鏈分工體系的優化調整,既涉及到產業價值鏈體系的完備性,如短板產業補鏈和優勢產業延鏈;也涉及到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的不斷攀升,如傳統產業升鏈和新興產業建鏈。而產業轉移則是現有市場分工體系在不同區域之間的重構,是各個區域發揮好產業發展禀賦優勢的過程。因此,無論是產業升級還是產業轉移,都有賴於市場分工體系的深化,違背市場分工一般規律的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都是需要警惕的。

  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和優勢產業延鏈,要平衡好全局任務與局部行動的關係,謹防出現逆市場分工的“分解謬誤”現象

  文章分析,站在中國產業發展全局來看,在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國際背景下,補鏈和延鏈當然是中國實現產業升級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全局任務不同於局部行動,如果“家家補鏈、戶戶延鏈”,就容易出現違背市場分工、降低市場效率的“分解謬誤”現象。當前,在產業招商引資過程中,不少地方制定了完備詳細的產業鏈圖譜,並依此對本地產業發展相對缺失的上下游環節給予各種政策支持,試圖關起門來在本行政轄區構建一個更完整的“全產業鏈”鏈條。從市場分工效率看,這種“個體理性”的意圖可能帶來“集體非理性”的結果。

  事實上,由於每個地方的禀賦條件不同,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環節自然也就不同。在市場經濟邏輯下,每個區域會依市場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後區域之間再通過協作共同組成產業鏈分工體系。倘若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或市場分割,地方紛紛構建“大而全”產業鏈條的做法,無疑是可行也必要的。但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制度安排下,區域之間更需要的是通過專業化分工提高產業運行效率,並根據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關係。因此,推動產業升級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區域戰略統籌機制,平衡好產業補鏈和延鏈的全局任務與局部行動,防止各地盲目全產業鏈建設帶來“分解謬誤”。

  推動傳統產業升鏈和新興產業建鏈,需把比較優勢思維轉換為競爭優勢思維,構建起與高成本要素兼容的產業分工體系

  文章指出,低成本要素支撐是中國傳統產業體系的一個主要特徵,但經驗表明,低成本要素形成的比較優勢並不必然構成產業競爭優勢。一個國家產業體系發展,如果主要依賴低成本要素支撐,這樣形成的產業比較優勢是容易被他人模仿或替代的。當更低成本的他國生產要素進入世界市場,相應的產業環節被替代的風險自然提高,產業發展也就缺乏接續性和競爭力。因此,推動產業升級要把比較優勢思維轉化為競爭優勢思維,積極提升要素成本消納能力,不斷提高市場覓價水平。2022年,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人均GDP分別達到7.65萬美元、4.82萬美元、3.38萬美元、3.22萬美元。這些國家的要素成本顯然較高,但它們仍然能夠創造條件吸引製造業回流,關鍵在於其產業體系能夠兼容高成本要素,企業的覓價能力普遍較高。

  其實產業升級的核心要義,就是要逐步構建起與高成本要素兼容的產業分工體系,這是產業鏈向高附加值環節攀升的基礎。相比之下,2022年中國人均GDP僅有1.27萬美元,雖然低成本要素優勢沒有系統性消失,但要素成本上升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產業升級迫切需要逐步構建起與高成本要素兼容的產業分工體系,不能沿著“資金補貼—降低要素成本—利用比較優勢”的升級路徑,而是要順應“成本上升—提升定價能力—發揮競爭優勢”這一產業升級的國際大趨勢。

  從經驗看,與高成本要素兼容的產業分工體系,是市場分工向高級化演進的結果,它以大量企業常年在附加值中低環節的技術和經驗積累為基礎,因此也是企業逐步提高市場覓價能力的結果。這啟示我們:產業升級不是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數量結構對比,傳統和新興產業都有深化市場分工、提升產業層級的空間。推動傳統產業升鏈和新興產業建鏈,不宜人為劃分產業的高端和低端屬性,也不能在政策設計上區別對待,必須統籌處理好傳統和新興產業發展。那些對傳統產業“一關了之”、對新興產業“一哄而上”的產業升級行為,往往因為本地沒有堅實的誘使產業升級的市場分工基礎,從而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