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8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在聚變領域的科研成果豐碩,人類邁向清潔、無限能源的未來離不開國際攜手合作,這是多位國際聚變領域專家6日在安徽合肥表達的共同感受。
12月5日至7日,第十屆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國際顧問委員會會議暨“聚變合肥”系列活動在合肥舉辦。來自國際主要聚變實驗裝置及聚變研究機構的20餘位專家共聚合肥,關注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進展及未來發展。
位於安徽合肥的EAST裝置有“人造太陽”之稱,近年來屢次刷新核聚變能源研究領域的多項世界紀錄,對探索未來的聚變堆前沿物理問題,提升核聚變能源經濟性、可行性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聚變能源領域的重要力量。未來我還會繼續同中國開展合作。”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資深教授穆罕默德·阿卜杜說,目前EAST已經是全球知名的磁約束聚變裝置,為科研貢獻重要力量。中國還與多國攜手,參與了位於法國南部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現在又開始推進下一代聚變能實驗裝置建設和聚變堆項目,不斷向著聚變能發電的未來探索推進。
歐盟聚變委員會主席托尼·多恩表示,儘管中國的聚變研究起步較晚,但中國聚變項目的效率和進展令人驚嘆。
在為期三天的會議中,國際專家對EAST大科學團隊近年來的創新工作進行細致梳理,並從實驗運行、物理研究、裝置升級、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評估,就下一步發展計劃提出意見建議。
隨著全球聚變研究一步步從實驗走向工程實踐、商業應用,業內專家認為,中外聚變合作的舞台也在不斷拓展。
多恩指出,目前歐洲正在著手建設核聚變示範堆(DEMO),而中國也正在推進聚變實驗堆和工程堆項目,雙方在聚變科研領域很多方面有共通之處。“在聚變科研的一些領域,歐中正開展緊密合作。”
同時,中國推動聚變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也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帶來新機遇。突尼斯國家核科學與技術中心主任阿德爾·特拉布勒西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每年都會邀請來自突尼斯及其他非洲國家的學生前來交流學習,這對聚變技術的普及、發展與和平利用都大有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