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人工智能翻譯助力網文“一鍵出海”
http://www.CRNTT.com   2024-01-06 16:11:10


 
“比方說,翻譯口語中的‘梗’,人工智能之前不行,現在可以了。”童曄說,人工智能先把“梗”變成平鋪直敘的語言,再從目標語言中尋找一種相應的“梗”,這更符合“信達雅”的翻譯要求。

精確度如何實現的呢?一些網文平台發布的資料顯示,正如人類翻譯受自身知識面的限制一樣,AI模型達到的能力範圍也受到語料範圍的限制,所以要盡可能豐富地給AI“喂料”。平台基於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對網文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通過對大量網文內容和優質社區內容的標注和識別,使機器更好地理解網文內容。比如,AI可以自動識別角色、場景、題材、故事脈絡等信息,構建網文的整體知識圖譜。目前,AI翻譯能夠較好地翻譯網文特殊領域中的詞、句、段落,包括人名、地名以及類似“金丹”“解藥”這種特有元素詞,還能識別出各種代詞指代的對象,盡可能避免傳統機譯中“一詞多譯”“張冠李戴”等現象。

彩雲科技CEO袁行遠解釋說,人工智能在翻譯時,會從原文中提取出人物並判斷其性別。它在判斷什麼詞是人名時,會依據一些語法規則,例如“××說”,“說”字前的名詞一般是一個人。利用類似的方式,人工智能就能獲得一張專有詞表,使得翻譯工作得以順利推進。另一方面,過去常見的“逐句翻譯”常常忽略語境,導致翻譯結果僵硬、不知所雲,而目前的機器翻譯已經發展到“理解上下文”的程度。

不過,這只是技術上的進步,精準翻譯具備了可能性,還無法進行規模化應用。業內人士指出,比較淺白的表述,AI可以“猜”出正確的翻譯,但遇到比較迂回的表述,比如語料中從未出現過的成語,AI猜錯的可能性就會變大。例如,“燃燈如豆”可能被直譯成“火焰像豆子”,機器無法理解深層的內涵。同時,它也不能理解故事的複雜邏輯,無法判斷前面一個伏筆會成為故事後面至關重要的因素,這都是尚需進一步探索的課題。

人工智能翻譯還離不開人的“精加工”

是否使用人工智能翻譯,不同的作家學者也有不同的理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