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世界中國學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http://www.CRNTT.com   2024-01-08 13:14:00


  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2023年11月24日,習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致賀信指出,希望各國專家學者當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並蓄、開放包容,不斷推進世界中國學研究,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豐富發展,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中國學,積澱著深厚的學術傳統,充滿了新時代的勃勃生機。正如阿拉伯諺語所言,“求知,哪怕遠在中國。”世界對中國的關注與認知,使中國學應運而生。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踏上發現東方之旅,以一部游記激發歐洲對中國的集體想象,成為西方研究中國的濫觴。其後,從1582年利瑪竇旅居中國,到1814年法蘭西學院設置漢學教席,兩百餘年間,世界對中國研究熱度不減,形成以中華文明研究為主的漢學研究範式。20世紀中葉後,漢學逐漸被將中國置於世界現代化進程中展開研究的中國學超越。2004年,在首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上,世界中國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這一以中外互鑒為核心內涵的新研究範式,致力於解答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這樣的全局性問題。

  被中國認可的感動

  如何理解世界中國學?在加拿大歷史學家蔔正民看來,世界中國學的“世界”二字強調克服文化間的交流障礙,倡導通過增強彼此認知來彌合國與國、文明與文明之間的認知鴻溝,因而區別於“漢學”和“中國學”。

  蔔正民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他以全球史眼光研究中國明代歷史,享譽學界。他提出並堅持“將中國視為世界一員去認識”,認為“世界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這一研究路徑得到廣泛贊同。在2023年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上,蔔正民與韓國延世大學榮譽教授白永瑞、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卓越院士馬凱碩一起被授予中國學貢獻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