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前台灣民衆看待兩岸關係的矛盾心態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4-05-28 00:10:09


 
  (二)台灣民衆的統“獨”立場呈現“維持現狀、拒統趨獨”態勢

  長期以來,島內諸多民調結果均顯示,台灣民衆的統“獨”立場始終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即六成左右島內民衆支持“維持現狀”,且近年來這一比例仍有攀升的勢頭,表明島內主流民意對於台灣前途深感迷茫;支持“台灣獨立”者大概在二成至三成之間,支持兩岸統一者不到一成。根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長期追蹤民調顯示,台灣民衆支持“維持現狀”的比例由2000年的48.7%升至2023年的61.1%;支持統一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減至2023年的7.4%;支持“獨立”的比例由2000年的14.7%增至2023年的25.3%。〔8〕另據“遠見民意研究調查”2008年以來長期觀察民衆統“獨”立場的變動趨勢看,贊成“台灣獨立”的比例從2022年的28.7%減少至2023年的25.2%;認為“兩岸先維持現狀再看”,也從2022年的32.4%減少至31.9%,贊成與大陸統一從6.1%上升至8.5%;“永遠維持現狀”則達到歷年新高,占27.6%。若將“先維持現狀再看”與“永遠維持現狀”合并為“維持現狀”,可發現“維持現狀”繼2009年12月之後再次來到59.5%的最高點。〔9〕

  與其他年齡層民衆相比,雖然台灣青年更缺乏兩岸統一的意願和動力,更加希望“台灣終極獨立”,但近年來由於深受大陸流行文化等軟實力影響,加上熱衷於使用抖音、小紅書等大陸社交媒體,通過互聯網接受海量大陸信息,台灣年輕世代對大陸并不反感,希望兩岸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不願意因捲入統“獨”爭議而影響他們的生活,更不願意為實現“台獨”目標而賣命,其統“獨”立場較其他年齡層可能更容易發生變化。俄烏衝突重創烏克蘭,造成大量平民傷亡和流離失所,讓台灣年輕人看清戰爭的本質就是流血與殘酷,更不願意上戰場當炮灰。如《遠見》“2023兩岸和平調查”顯示,近七成(69.0%)20至29歲民衆不願意讓自己或家人上戰場,高於整體。〔10〕《遠見》於2023年11月下旬進行的“2024民心動向大調查”顯示,當兩岸發生戰爭時,衹有19.5%受訪民衆願意“參軍保衛台灣”,不過真正最接近兵役年齡的20至29歲民衆,願意去參戰的比例低於30至39歲民衆和40至49歲民衆。〔11〕由此可以看出年輕世代對於兩岸發生戰爭的憂慮和缺乏上戰場的意願。因此,多數台灣青年并不認同民進黨的“以武謀獨”,也反對給他們生活帶來直接影響的“兵役延長至一年”的改革,這顯然是民進黨在2024年選舉中流失大量青年選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支持兩岸交流合作與對話溝通是島內主流民意

  在對待兩岸交流合作的態度上,不同政治背景的民調機構所作民調呈現出大致相同的結果,多數台灣民衆希望新冠疫情大流行結束後兩岸應該加強交流合作與對話溝通,以減少兩岸對抗、緩和緊張關係、降低戰爭風險,這充分反映出“求和平謀合作促交流”是島內主流民意期盼。《遠見》“2023兩岸和平調查”顯示,即便兩岸關係緊張,仍有74.4%的受訪者認為,兩岸應該增加互動,僅13.3%主張減少交流;希望兩岸增加互動的比例創該調查誕生以來新高,與2022年相比大幅增加15.6個百分點,減少交流的比例則減少10.9個百分點。當被問及民衆希望台灣當局采取哪些作為來避免戰爭,46.2%民衆認為要“與中國大陸維持對話交流”,遠高於需“與美日等國保持友好關係”(24.4%)和“持續軍購,加強軍備”的比例。〔12〕《遠見》“2024民心動向大調查”顯示,66.5%受訪者主張兩岸應增加互動,為歷次民心動向調查以來最高,僅20.0%主張減少交流。〔13〕《聯合報》“2023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台灣民衆認為“台獨”是兩岸關係的最大變數。對於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民衆以負面評價居多,高達四成九不滿意,三成八滿意。〔14〕八成五民衆認為兩岸有必要繼續維持溝通管道。〔15〕《菱傳媒》12月最新民調也顯示,高達61.62%的受訪者贊成與大陸全面對話交流溝通以避免兩岸發生戰爭的風險,為8個月以來最高。〔16〕在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六成選票投給了反對民進黨“抗中保台”路綫、支持兩岸溝通協商與交流合作的國民黨和民衆黨候選人,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台灣主流民意對於改善兩岸關係的期待。

  不過,儘管大陸一直強調“九二共識”是維護台海和平的“定海神針”,但在民進黨當局的長期“污名化”和“台獨”宣傳之下,台灣民衆對兩岸交流合作政治基礎的認知存在誤區,對“九二共識”的認同度亟待提升。“2023年天下雜志縣市民意調查”顯示,僅有30.4%的人同意“承認‘九二共識’可以守護‘中華民國’”,其中39歲以下年輕選民的認同度衹有24%;即使是非常擔心兩岸開戰的民衆,也衹有半數同意接受“九二共識”就能保護“中華民國”。〔17〕這是否意味著,“九二共識”在台灣的政治市場正在不斷萎縮,期待改善兩岸關係的民衆,也未必將“九二共識”視為解方,頗值得後續關注。

  (四)台灣民衆對大陸惠台政策和赴陸發展的看法存在分歧

  一方面,隨著大陸迅速崛起尤其是經濟增長創造的巨大機會,加上各地各部門一系列惠台措施的陸續推出,對台灣民衆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有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尤其是年輕世代出於自身現實利益考慮,願意到大陸就業創業,享受惠台政策紅利,尋求發展機會。根據歷年《聯合報》“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台灣民衆赴大陸就業(工作)意願在2018年攀升至43%高點,2020年至2022年雖因新冠疫情影響低於三成,2023年調查已回升至31%;願意到大陸創業的意願,同樣在2018年達到30%高點後,2020年至2022年都維持在19%左右的低點,2023年調查也回升至21%。交叉分析發現,20至29歲和50至59歲世代有意願赴大陸就業者各占34%及40%,比率較高;至於目前在讀學生中,則有46%不排斥前往大陸就業,較2022年大幅增加12個百分點。〔18〕《遠見》“2024民心動向大調查”也顯示,台灣民衆赴大陸發展(包括投資、工作或求學)的意願由一年前的10.1%回升至12.4%(最高點為2018年的34.4%),僅次於美國(17.6%)和東南亞(13.1%);其中20至29歲年輕人赴大陸發展意願的恢復程度最為明顯,由一年前的3.0%大幅攀升至13.7%。〔19〕隨著大陸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和台灣經濟增長乏力,島內民衆赴大陸發展的意願繼續攀升是一個可預見的趨勢。

  另一方面,台灣民衆對於兩岸交流合作尤其是兩岸經貿合作仍然存在一些擔憂和顧慮,對於大陸的惠台政策與“讓利”措施有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理;既希望擴大兩岸交流合作以促進台灣經濟發展,期待大陸的“惠台讓利”給台灣帶來實際的經濟利益,但又擔憂大陸藉助對台“經濟讓利”來進行“政治統戰”、逼迫台灣做出“政治讓步”,擔心兩岸經貿合作不斷深化損害台灣“主權”、“國家安全”及民衆切身利益。關於兩岸經貿關係走向,民衆看法也呈現明顯分歧。《聯合報》“2023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顯示,儘管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但仍有四成民衆認為兩岸應加強經貿合作,三成六主張維持當前水準,衹有一成八主張兩岸應減少經貿合作。〔20〕2022年“台灣‘國家安全’研究”(TNSS)調查顯示,41.6%的受訪者主張台灣應該加強與大陸的經貿關係,40.3%的受訪者主張降低與大陸的經貿關係,與2020年調查相比,二者分別增加1.4和5.1個百分點。該調查還顯示,高達58.5%民衆同意“如果台灣在經濟上太依賴大陸,將來大陸會利用經濟來要求台灣做政治上的讓步”,遠高於不同意的34.8%,與2020年調查相比,二者分別增加0.8和1.2個百分點。當被問及大陸惠台政策對台灣未來發展有害還是有利時,僅36%的受訪者認為“有利”,其中認為“非常有利”的比例僅6.1%;高達46.6%的受訪者認為“有害”。由於該民調主要是針對生活在島內民衆所作的調查,可能難以涵蓋大多數在大陸就業創業的台灣民衆(惠台政策的主要受益者),因此上述調查結果很可能存在部分失真和偏差,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客觀反映了部分島內民衆對惠台政策的認知誤區。

  三、餘論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方針政策。在當前依然複雜嚴峻的台海局勢下,台灣民衆看待兩岸關係的心態呈現出多重矛盾性的特徵,台灣民衆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的發展前景,以何種態度參與兩岸交流合作,不但影響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民意基礎能否延續,而且關係到能否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創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光榮偉業。從這個意義上說,台灣民衆看待兩岸關係的矛盾心態將對兩岸關係走向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方面,當前台灣民衆看待兩岸關係的心態出現了若干積極變化,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克難前行”。越來越多的台灣民衆不滿意民進黨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希望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不願意兩岸同胞兵戎相見。這將對試圖推動兩岸“脫鈎斷鏈”、導致台海“兵凶戰危”的民進黨當局構成巨大的民意壓力,可能迫使賴清德上台執政後不得不作出開放兩岸交流的姿態,在阻撓、限制兩岸交流合作上有所顧忌。台灣主流民意支持兩岸交流合作與對話溝通,新冠疫情大流行結束後島內民衆赴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的意願止跌回升,這無疑有利於兩岸民衆化解歧見、增進瞭解、提升互信,為推進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夯實民意基礎。隨著大陸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進步,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選擇來大陸發展,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將成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生力軍。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當前台灣民衆看待兩岸關係的心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利於兩岸融合發展與祖國統一的消極因素。台灣民衆的統“獨”立場仍然呈現“維持現狀、拒統趨獨”態勢,對於兩岸交流合作仍然存在若干擔憂和顧慮,及對於美國願意“出兵保護台灣”的“迷之自信”等,都會對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增添不小的變數。一則可能使得進一步擴大深化兩岸交流合作面臨民意掣肘,使得台灣民衆對大陸的敵意與“恐中”心態以及“倚美論”都難以在短期內徹底消弭。二則成為長期掌控島內執政權的民進黨和“台獨”勢力繼續操弄“反中”議題,干擾兩岸交流合作的心理基礎。三則給了台灣當局(無論哪個政黨執政)以主流民意不支持為藉口“以拖待變”,拒不與大陸開啓政治協商談判的理由,使得兩岸“民主協商、共議統一”或將因為人為障礙變得遙遙無期。

  長遠來看,決定兩岸關係走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關鍵因素是國家的發展進步。〔21〕同樣的,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也是引導台灣民意轉變的決定性因素。踏上“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祖國大陸如何因應當前錯綜複雜的台海局勢,在保持國家發展進步的良好勢頭、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同時,持續落實落細惠台政策措施,尊重、關愛、造福廣大台灣同胞,積極爭取台灣民心,主動引導台灣民衆看待兩岸關係的心態朝向更加有利於推進兩岸融合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的方向轉變,是當前以及未來一個時期推動對台工作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注釋:

  〔1〕陳星:《兩岸融合發展的若干概念性思考》,《現代台灣研究》2022年第3期。

  〔2〕《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中美元首會晤》,《人民日報》2023年11月17日第1版。

  〔3〕郭振家:《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中美戰略困境與台海的未來》,香港《中國評論》2022年10月號。

  〔4〕〔17〕《2024“總統大選”,最大規模民調解密:近半民衆憂開戰、“九二共識”市場萎縮》,台灣《天下雜志》網站,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7580。

  〔5〕《2024“總統”選清調查》,台灣ETtoday民調雲,https://www.ettoday.net/survey/survey.php?id=573。

  〔6〕〔16〕《菱“總統”民調2/61.62%民衆盼跟中國(大陸)對話交流 53.1%認兩岸3年內不會開戰》,台灣《菱傳媒》網站,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13329。

  〔7〕《6成6“國人”盼對美中維持等距》,台灣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8625/7477214。

  〔8〕《台灣民衆統“獨”立場趨勢分布(1994年12月~2023年12月)》,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網站,https://esc.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7805&id=6962。

  〔9〕〔10〕〔12〕《<遠見>2023兩岸和平調查/近六成民衆希望兩岸維持現狀、達歷年高點》,台灣《遠見雜志》網站,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795。

  〔11〕〔13〕〔19〕《2024<遠見>民心動向調查:37.8%民衆對經濟悲觀!6成希望兩岸多互動》,台灣《遠見雜志》網站,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8852。

  〔14〕《2023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 “台獨”是兩岸最大變數》,台灣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8625/7477181。

  〔15〕〔20〕《8成5民衆:兩岸需要維持溝通》,台灣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8625/7477203。

  〔18〕《5成7民衆盼永遠維持現狀 新高》,台灣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8625/7477218。

  〔21〕國台辦、國新辦:《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7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4月號,總第316期,P61-67)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