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逐漸揭開神秘面紗
http://www.CRNTT.com   2024-05-24 19:10:01


 
  風味“回歸”

  動植物遺存回溯舌尖荊楚

  所謂“鐘鳴鼎食”,就是擊鐘奏樂,列鼎而食。史書記載,楚人的飲食有“食如玉”之稱,吃得高檔,食之精細。《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

  此番武王墩墓考古發掘,可見一斑。諸多列鼎等青銅器中,找到了動植物遺存。通過跨學科、多平台協作,研究團隊系統開展了動植物遺存鑒定、殘留物分析工作,其中動物骨骼遺存鑒定出黃牛、豬、狗等10多種動物,植物遺存則發現葫蘆、甜瓜、梅、栗等瓜果、堅果,粟、黍、水稻等農作物,花椒、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傳統中藥植物吳茱萸。

  古代的家畜,最莊嚴的歸宿是祭祀,產肉量最多的牛、羊、豬是最重要的三種祭品,合稱“三牲”。三牲齊備,稱為“太牢”。在武王墩出土的這些底部有煙炱痕跡的青銅烹煮器內,考古人員發現大量動植物遺存,包括牛、豬、狗、獐、梅花鹿、鴨、雉等,還有鮎魚、青魚等不同種魚類。

  生產方式是農耕漁獵、飲食結構講究飯稻羹魚、飲食形式注重鐘鳴鼎食、飲食質量強調五味調和,《戰國策·宋衛策》記“荊有雲夢,犀兕麋鹿盈之,江、漢魚鱉黿鼉為天下饒”,由此可見,楚國食材相當廣泛。

  有趣的是,此次考古人員在一些烹煮器里至少發現了十幾種菜肴,還找到了一些用以捆綁食物的“打包繩”,一些動植物遺存“混搭”在了一起:譬如梅子與豬,葫蘆與雞,豬與牛……有網友評論稱“蒸乳豬、燉牛排、梅子排骨、葫蘆燜雞……楚國國宴也太親切了”。

  在武王墩考古實驗室內,低氧滅菌室里存放著東一室里打撈出的植物邊團。張治國告訴記者,經初步分析,植物邊團里包裹著李子、梅子、栗子、甜瓜子、蓮子等瓜果和水稻、粟、黍等農作物。有專家判斷,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人的下葬時期可能是在夏季或秋季植物成熟的時節,也有人大膽想象,墓主可能生前喜好這些果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