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逐漸揭開神秘面紗
http://www.CRNTT.com   2024-05-24 19:10:01


 
  “通過動植物遺存考古,不僅可以還原楚國人的飲食喜好、生活習慣,還可以和其他不同遺址發現的動植物遺存關聯起來,瞭解這些動植物的家養史和馴化史。”張治國說。

  也許正如《淮南子》說“荊吳芬馨,以嚂其口”,這每一樣都是楚人唇齒留香的證據。可以想見,當年的楚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菜單上,而是懷著對食物的理解,享受自然給予的饋贈,不斷尋求轉化的靈感。人間至味,隨光陰傳承至今。

  餘音繞梁

  樂器玉器彰顯千年雅趣

  近日,一曲由2000多年前的編鐘演奏的《茉莉花》引得無數人側耳靜聽。

  這組編鐘出自武王墩,考古人員對它進行了整理和測音,發現其音列完整、承前啟後。“正好是宮商角徵羽這樣一個序列,和後來漢代包括海昏侯墓一致,證明了從戰國晚期到漢代音樂是有傳承的。”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考古一組組長張聞捷說。截至目前,武王墩主墓發現兩組編鐘,保存基本完整。

  在我國古代,“金聲”指古代樂器“鐘”發出的聲音;“玉振”則是樂器“磬”的發聲。單一個武王墩,可謂將旋律描摹到極致,不完全統計已經發現三類、一百多件音樂文物。

  楚國不但完整繼承了中原的八音之制,更將無與倫比的想象力與浪漫主義融入傳統樂器中。此前出土的漆木虎座鳥架懸鼓是楚地特有的一種樂器。在湖北、河南等地的楚國貴族墓中時有出土,而武王墩的這件殘高仍有1.92米,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漆木虎座鳥架懸鼓。

  在漆木器保護室內,武王墩考古項目實驗室工作人員溫婧琦正在整理此番清理出的琴瑟等弦樂器以及笙竽等樂器殘件。最長的一塊瑟板約2.1米,瑟枘上還殘存著絲弦痕跡;笙竽類樂器不僅有吹嘴、笙鬥、苗管,還發現了簧片,這是樂器發聲的音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