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河南郟縣:豫見東坡,歸去來兮
http://www.CRNTT.com   2024-05-24 19:06:44


 
  初仕鳳翔後,蘇軾調回京城,任開封府推官,“決斷精敏,聲聞益遠”。這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同樣也是喪亂之秋:妻子王弗、父親蘇洵相繼病逝,蘇軾兄弟二人再次扶柩返鄉。

  熙寧二年(1069年),守孝期滿的蘇軾剛剛回到開封,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拉開序幕。

  “由於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相左,蘇軾成了宋神宗支持的新黨的對立面,於是自求外放,去杭州擔任通判。”劉繼增說。

  估計蘇軾怎麼也預想不到,此後幾十年間,他將是怎樣地跌宕起伏,風雨蒼黃。

  元豐二年(1079年)春,蘇軾調任湖州知州。彼時的都城開封,圍繞變法的政爭日益加劇,以至將數百公裡外的蘇軾捲入其中。是年七月,蘇軾一生的轉折點——烏台詩案,發生了。

  “當時的禦史何正臣等人上表彈劾蘇軾,說他在詩文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蘇軾迅速被捕,被關押在東京城內有‘烏台’之稱的禦史台,等待審判。”劉繼增說。

  據《汴京遺跡志》記載,“宋禦史台在京城內東澄清街北”。蘇軾的牢監位於“知雜南廡”,“幽幽百尺井,仰天無一席”。

  獄中百餘日,蘇軾自感凶多吉少,甚至留下絕筆詩。而隨著烏台詩案告結,宋神宗對蘇軾雖不再深究,仍責授其“充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仕途遇挫、貶謫黃州,可以說是蘇軾前半生中的至暗時刻。”劉繼增說,“但也正是在黃州,蘇軾躬耕勞作於東坡,由悲觀消沉轉向超然曠達,寫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曠世名篇,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突圍。”

  從湖北黃州,到廣東惠州,再到海南儋州……來自京城開封的一道道詔令,將蘇軾一貶再貶,距離中原越來越遠。

  900多年過去,我們仍能從他的詩文中感受到他對中原大地的眷念:“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