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河南郟縣:豫見東坡,歸去來兮
http://www.CRNTT.com   2024-05-24 19:06:44


 
  如果以“官位有多高”的標準來審視,性格過於耿直以至於“一肚子不合時宜”的蘇軾,仕途著實多舛。但若從“為生民立命”的角度復看蘇軾,他的政績可圈可點,是個為政一地、造福一方的實幹型官員。

  熙寧七年(1074年)秋,密州大旱。迎接前來赴任知州蘇軾的,是一場觸目驚心的蝗災:“自入境,見民以蒿蔓裹蝗蟲而瘞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餘里;捕殺之數,聞於官者幾三萬斛。”

  見狀,蘇軾當即上書朝廷請求減免秋稅,並親自帶領民眾,奮力撲殺蝗蟲:用火燒、用泥埋……終於使得“蝗不復生矣”。

  翻看蘇軾的履歷不難發現,在他的治下,總會有不少“民生工程”。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則要數抗洪救災、興建水利。

  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知徐州,遇到連續暴雨導致的黃河決口。眼看著滔滔洪水匯於徐州城下,馬上漫過城牆,蘇軾“廬於其上,過家不入”,親率全城吏民塞城門、固城牆、築堤壩、抗洪水。

  如今的徐州城中,仍屹立著為紀念抗洪勝利而修建的黃樓,似在訴說當年的驚心動魄。

  而到了元祐五年(1090年)前後,履職杭州的蘇軾,看到西湖已因長期未疏浚而淤塞過半,雜草叢生,百姓也吃水困難,便著手組織了一個“大項目”——疏浚西湖。

  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開挖湖內淤泥、疏浚周邊河道、修建堰閘以調蓄水量……更巧妙的是,蘇軾還指導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不僅改善了西湖周圍的生態環境,也以“蘇堤”之姿,賦予了西湖全新的美學價值。

  哪怕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一貶再貶的蘇軾,也不忘從政初心。

  紹聖四年(1097年),已年過六旬的蘇軾被貶海南,謫居儋州。“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生活的艱苦和環境的惡劣,通過蘇軾的文字可見一斑。

  但更令蘇軾憂心的,是當地落後的教育。在《和陶示周掾祖謝》一詩中,蘇軾痛心感嘆:“聞有古學舍,竊懷淵明欣。攝衣造兩塾,窺戶無一人。”

  怎麼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