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戲台上的孩子
http://www.CRNTT.com   2024-05-31 17:46:16


 
  繈褓嬰兒道具扮

  戲曲舞台上有不少為戲迷熟知的繈褓中的嬰孩:《趙氏孤兒》中趙朔、莊姬公主之子趙武;《長阪坡》《截江奪鬥》中劉備、糜夫人之子阿鬥;《四郎探母·坐宮》中楊四郎、鐵鏡公主之子,劇中稱阿哥;《狸貓換太子》中宋真宗、李妃之子,後來的仁宗皇帝;《二進宮》中明穆宗、李艶妃之子,後來的萬歷皇帝。有的戲中不止一個嬰孩,比如《趙氏孤兒》裡還有程嬰之子;有的戲同時有兩個嬰孩在場上,比如《法場換子》中有徐策之子金鬥、薛猛之子薛蛟;還有的戲同時有三個嬰孩在場,比如《春秋筆·燈棚換子》,張恩抱男嬰,蓋婆抱女嬰,無名大嫂背男嬰。

  戲中嬰孩多抱在懷中,但演員所抱並不是真嬰孩,而是假娃娃,梨園行俗稱“喜神”“大師哥”“彩娃子”等。這類木制、布制偶人,具小兒狀貌。因為過去戲班的衣箱中衹有一個喜神,遇到戲裡有兩個嬰孩,其中一個會簡單地用椅披卷裹雲肩替代。後世的舞台上,也有用洋娃娃代嬰孩的。舊時戲班重視喜神,齊如山《國劇藝術匯考》中記述:“喜神在台上,可以隨便玩弄,到後台則眾人對之皆須恭敬,故喜神一到後台,如仍抱著,則須用絹子蓋上臉,如放下則須臉朝下,如抱者無絹子,則亦可臉朝下,絕對不許臉朝上,因為眾人見其面,便須對之行禮,則不勝其煩,故須面朝下也。在戲園中演戲,後台一定有祖師龕,眾人一到後台,便須對龕行禮,若在人家演堂會戲,後台當然沒有祖師龕的設備,則各演員來去,都對大衣箱作一揖,因為喜神永遠放在大衣箱內也。”

  抱嬰孩的一般是戲中的旦角。荀慧生曾專門討論旦角應如何抱喜神,他建議喜神抱在懷裡應貼近身體,不要單用一只胳膊托著晃來晃去;喜神貼近身體的時候還要注意使它的臉半側著朝向觀眾,讓觀眾看清楚抱著的是個孩子,也避免孩子的臉長時間緊貼衣服受憋;旦角不論身體如何搖擺,抱喜神的胳膊總不能大動,否則孩子准要吐奶;交接喜神的時候,應一手托頭和脖子,一手托腰和屁股。這些都是藝術家善於觀察生活、體貼戲情入微的經驗之談。

  除了旦角,其他角色也抱嬰孩,比如阿鬥,除了被糜夫人、孫夫人(孫尚香)抱著,還被趙雲抱過,被劉備摔過。楊四郎之子,因屁股被母親捏疼大哭,助母親在外祖母蕭太后那裡騙到出關令箭,又助母親向外祖母求情,赦免探母歸來的父親。劉備得趙雲忠心相報,鐵鏡公主得出關令箭、救夫君性命,都離不開兒子的“苦肉計”。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些嬰孩雖然懵懂無知,卻也在關鍵時刻靠渾然天成的“演技”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