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戲台上的孩子
http://www.CRNTT.com   2024-05-31 17:46:16


 
  傳神演繹娃娃生

  戲台上的大孩子通常由娃娃生扮演,最常見的打扮是穿茶衣,系腰巾子,戴孩兒發,如《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汾河灣》中的薛丁山,《桑園寄子》中的鄧元、鄧方,《二堂舍子》中的沉香、秋兒,《鎖麟囊》中的盧天麟、周大器等,《逍遙津》中的二皇兒,《禦果園》中的李元吉,《賀後罵殿》中的趙德芳,《舉鼎觀畫》中的薛蛟,《楊門女將》中的楊文廣這些皇王顯貴家的未成年子弟另有一種發式,戴珠子頭、孩兒發,尾發長及臀部,有的加面牌、小紫金冠、翎子,穿著也主要為箭衣、褶子。有的孩子角色不戴孩兒發,而是用甩發簪於頂,向後梳攏,結成頭髮蓬兒,發尾直垂腦後,如《鐵蓮花》中的定生;還有的則是戴勒邊小辮,或在光頭上粘朝天小辮。

  娃娃生往往面貌清秀,口齒伶俐,有童子音,如能一展身手更好。不少後來成為名角的伶人,在幼年時期都曾演過娃娃生的戲。對於梨園世家來說,這也是自家子弟初登舞台、家業有人繼承的好事。舊時戲報、戲單上標以“小客串”,往往還引得老戲迷探詢其為誰人之子。有記載顯示,譚鑫培曾為餘三勝配演《桑園寄子》;高慶奎曾為譚鑫培、王瑤卿配演《汾河灣》,為紅豆館主溥侗在肅王府堂會上配演《桑園寄子》;周信芳曾為小孟七配演《鐵蓮花》,他為王鴻壽(三麻子)配演《桑園寄子》《朱砂痣》等,能得包銀六十元。此外,餘叔岩曾為父親餘紫雲和譚鑫培配演《三娘教子》,時慧寶曾為父親時小福和譚鑫培配演《汾河灣》,尚長麟、尚長春曾分別為父親尚小雲配演《三娘教子》《汾河灣》,這都是真父子演假母子;楊小樓的外孫劉宗楊曾為外祖父配演《八蠟廟》之賀人傑,戲中他改扮後假作外孫。

  大孩子整體面貌更為豐富,不僅有男有女,有文有武,還有富於神話色彩的,比如哪吒、沉香、紅孩兒;除了俊扮的、醜扮的,還有勾臉的,比如秦英。有名有姓的,出身、性情、經歷各有不同;無名無姓的各種童兒,如書童、琴童、道童、仙童,也不可或缺。兒童角色在表演上的參與度相對更高,除了念白,有的還有大段唱,要做具有一定難度的身段,與親長有細膩的情感交流,不是可有可無的工具人。

  梅蘭芳演《汾河灣》《三娘教子》《二堂舍子》等戲,都是在孩子配合下進行了傳神演繹;程硯秋演《鎖麟囊》之薛湘靈落魄為僕後,小少爺百般任性,薛媽的表情、唱做皆好,尤其水袖功夫,令人拍案叫絕;尚小雲演《失子驚瘋》的胡氏,孩子雖不在場,藝術家卻展現了模擬真瘋癲的細致做工;荀慧生與馬富祿合演《小放牛》,兩個“年紀不小”的村莊兒女,載歌載舞,動作應節合度,花旦還要踩蹺,表現了村姑的羞怯天真;《清風亭》完整展示了一個人從小到大的一生,張繼保從腹中嬌兒,到懷抱嬰孩,再到能說能走,讀書識字,最後登廊廟,享官爵,再忘恩負義、令人痛心疾首,周信芳、馬連良等老生名家扮演的養父張元秀也讓人過目難忘。

  戲台上有說不盡的孩子,那些有孩子的戲曲故事以小見大,反映了中國特有的社會倫理、民族情感和文化記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