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廈門城中村“煥新記”
http://www.CRNTT.com   2024-07-11 13:42:26


 
  城中村現代化治理,事關200多萬人民生福祉

  記者採訪瞭解到,廈門城中村現有居住人口227萬,超過全市人口三分之一,其中有186萬租房人員,以中低收入的外來務工人員為主,包括工業園區工人、快遞員、環衛工、司機、待業大學生等群體。

  “城中村伴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產生,是多數外來人口在廈門的‘第一站’,他們為城市的建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卻沒有充分享受到城市發展的紅利。”廈門市委相關負責人說。

  改革開放以來,廈門持續求解城鄉平衡發展和城中村治理難題,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廈門就提出規劃建設好郊區農村,發揮好郊區農村服務和支撐中心發展功能;2005年,廈門探索出“金包銀”模式(特指對城市規劃中允許在一定時期內保留的個別“城中村”進行改造,就地轉為城市住宅區),走出一條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城中村就地實現城市化、被徵地農民“居住社區化、資本股份化、職業非農化、福利社保化”的改造新路子。

  記者在廈門6個區10多個城中村調研瞭解到,近年來城中村治理面臨新的難題,群眾有更高期待。

  安全隱患大,事故多發。全市消防火災、治安案件約六成發生在城中村。“走進城中村,抬頭不見天。”多位基層幹部告訴記者:道路等基礎設施老舊;空中纜線密如蛛網,長期超負荷運行,有的線路老化甚至破皮,日曬炙烤下漏電起火時有發生;出租房消防設施幾乎空白,電動車多停放在樓道,街巷不通,消防通道被占用。

  居住環境差,公共服務不足。城中村房屋老舊,排水排污管網不足,污水橫流,一下大雨就內澇;違章搭蓋、占道經營等亂象突出;公共服務設施匱乏,不少城中村僅有的公共場所多為宮廟、老人會等,停車位、公共綠地、文體活動場所等短缺。

  底數不清,情況不明,服務和管理能力滯後。城中村人員密集,流動性大,商鋪商販集中,十幾名村兩委幹部和有限的網格員需要服務管理數萬人乃至十幾萬人,風險隱患難以及時發現,矛盾糾紛難以及時化解。

  “下雨天路不要被水淹”“不要臭烘烘的味道”“更有安全感”“要有公共活動場所”……對城中村治理進行調研摸底時,群眾多次提到這些訴求。

  “城中村治理涉及200多萬居民,是最大的民生,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是必須補齊的短板。”廈門市副市長張志紅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