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獲悉,最新評估結果顯示,2000年至2020年,西藏自治區生態格局變化率低於1%,固碳、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防風固沙等關鍵功能維持穩定或略有提升,生態系統結構整體穩定,持續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格局變化率是通過遙感影像提取數據、計算後,衡量生態環境變化、生態保護效果的關鍵指標。”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申扎高寒草原與濕地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站長王小丹表示,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是我國乃至世界氣候系統的“穩定器”。西藏的生態格局變化率越小,對我國生態安全的屏障作用越好。
截至2020年,自治區全區森林覆蓋率12.31%,森林蓄積量22.8億立方米,實現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沙化面積較2010年減少3.5萬公頃,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47%;66%的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2023年完成的《西藏自治區生態狀況變化評估(2000-2020)》數據顯示,西藏生態環境治理效能有效提升。
在西藏山南市,20世紀80年代,雅魯藏布江畔沙塵漫天,當地群眾一吃飯便滿口沙。如今,記者在雅江河穀看到沃野千里、綠意盎然。據瞭解,矮種蘋果樹提高了當地群眾收入,人工林碳匯交易促進林草恢復,野生動植物種群恢復性增長,沙化面積持續減少,災害性沙塵天氣顯著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