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我國重要石窟寺重大險情基本消除
http://www.CRNTT.com   2024-08-22 15:45:33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劉漢龍介紹,新興的微生物岩土工程是將微生物礦化過程應用於岩土工程,對提高土體強度、滲透性等基本性能具有顯著的作用。

  劉漢龍介紹,通過大量實驗,團隊驗證了微生物礦化加固技術對石質文物、土遺址和可移動文物等修復的有效性和實用性,並且具有兼容性好、強度高、耐候性強、綠色環保等優勢。

  目前,該技術已應用於大足石刻等多處文物的保護,修復效果良好。

  預防性保護監測,應對各種氣候變化。

  由於石窟寺在賦存環境、主體構成、建造材料等方面的特殊性,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會大於其他門類的文化遺產。

  走進敦煌石窟監測中心,每個開放洞窟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客流量等數據,顯示在一整面墻的大屏幕上。幾百公里內的降雨、洪水、風沙情況,也在大屏幕上實時更新。

  這套預防性保護監測預警體系,依托在窟區範圍內投放的600多個不同類型傳感器,實現了莫高窟大環境、洞窟微環境、文物本體、崖體、遊客承載量等數據的實時采集和交互分析。

  這套體系在及時預警潛在風險的同時,為開展預防性保護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破解管理、技術等難題。

  擁有200多座石窟的甘肅,將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等交由敦煌研究院統一管理,加快破解文物管理、人才、技術方面的瓶頸問題。

  敦煌研究院逐步總結形成了古代壁畫彩塑、石窟寺崖體及土遺址保護加固、石窟監測預警、文物數字化等成套關鍵技術體系。這些研究成果應用於敦煌研究院管轄的六處石窟寺的日常保護管理,當地石窟保護研究水平得到整體提升。

  在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宋新潮看來,石窟寺遺址是重要的文化景觀遺產,必須強調石窟寺及其相關遺址的歷史、自然環境的整體保護和系統保護,讓公眾感受到石窟寺的空間魅力,及其所包含的獨特美學思想和文化意義。

  如今,通過數字化等各種科技手段,更多石窟寺“活”起來,也詮釋著我國對文化和歷史的呵護與守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