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厭世代”的現實困境及其破解路徑
http://www.CRNTT.com   2024-12-01 00:29:11


 
  2.世代鴻溝:以“世代衝突”呈現的階級固化

  “厭世”情感以“世代”為階級問題的表述,反映了台灣的社會不公現象。由於“厭世”情感是以繁榮的過去與沒有未來的當下兩個世代時間作為對比,因而“世代”經驗的對比或差異往往被表述為“世代衝突”。它傳達了兩個世代因為經濟從發展轉為停滯的感受差異,即努力帶來成功與努力卻低薪的差距。如同劉庭安所描述,“厭世代”青年出生於1990年代,處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末期,畢業後剛好碰上經濟不景氣,面臨著低薪,高昂的房價、物價和通膨。在這種大環境下,“厭世代”要支撑生活就已經很不容易,更別說致富了。而“厭世代”的父母輩,也就是1960-1970年代出生的人,則是台灣最幸運的一代,他們碰上經濟起飛的黃金期,隨便找的工作都很不錯。他們相信并教育子女,衹要認真讀書、努力工作,就能過上好日子。然而,當“厭世代”想要複製父母輩的“奮鬥史”時,卻發現已經行不通了。因為環境越來越艱辛,年輕人努力得不到回報。許多年輕人感嘆生錯時代,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⑪因此,“厭世”情感所呈現的相對感受,意味著努力與成就的不符,尤其是年輕中產勞工勞力的知識水平因教育而提高,但努力卻沒有帶來相符合的待遇與成就。

  “厭世代”所呈現的“世代衝突”,很大程度上源於不同世代間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社會流動性的降低。上一世代在經濟黃金時代積纍了大量的財富、人脈等資源,但這些資源并未傳遞給下一代,反而因為階級固化的存在,使年輕一代難以突破既有的社會階層。鄭亘良指出,這代年輕人的“厭世”是出於“世代”問題,由於上個世代的人掌握了既有的政治與經濟資源,“卡在”有資源的位置,所以排除了青年向上流動與帶來改變的機會。⑫而經濟停滯更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固化,使資源和機會更多地集中在上一世代手中,造成了“厭世代”與老一輩世代之間的對立。然而,父母輩對此并不能理解,衹把年輕人的失敗歸因於不够努力。其實,“厭世代”的憤怒是對上一代不僅沒有反饋社會,更罵年輕人不吃苦而感到憤怒。⑬正是世代之間的不理解造成誤會,而誤會進一步撕裂世代,從而醞釀衝突,使得現在的年輕世代越來越“厭世”。⑭

  綜上可知,世代之間的經濟發展的差異、階級固化以及價值觀念衝突交織在一起,使“厭世代”年輕人產生了對生活不抱希望的情緒,而這種疲憊、不安的負面能量逐漸纍積,造成了“厭世感”以及“厭世代”的產生。世代對比的厭世主要呈現出無奈與放棄兩種情緒,顯示了年輕人對父母期望的僵化人生感到厭世,也展現了“厭世代”年輕人對買房結婚生子等“成功”的價值不再苦苦追求,反而可能從放棄中得到安慰,不再奢望困難的成功,就不會再感到挫敗或失望。

  3.逃避主義:社會轉型期的心態失衡

  “厭世代”的焦慮,外顯是低薪和工作貧窮的困境,而深究本質卻是對個體存在的深深迷惘。青年之所以感到厭世,其背後隱含了對外界與自身的失望,對未來的迷惘,以及在急劇的社會轉型過程中,面對各種不確定性,產生了一種擔心被時代拋下或落入底層的焦慮。而這種情緒轉變與社會轉型期有關。正如涂爾幹提出的社會失範理論,由於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勞動引起社會分工,產業結構產生了重大調整,而道德規範發展沒能及時跟上,使正常的社會調節出現故障,最後導致個體缺乏約束性和規範性而心態失衡。⑮因此,社會轉型期人們的心理容易出現失衡現象,尤其是處於社會利益結構弱勢地位的青年群體,更容易因為社會收入差距的加大而產生被剝奪感與不平衡感,也加劇了幸福感的缺失,進而開始對人生前景的不確定性和未來不可預期產生了身份的焦慮感。

  厭世青年之所以困難重重,與台灣社會的艱難轉型有著密切關聯。台灣社會經歷了從經濟高速發展到經濟停滯的過程,目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期,面臨著經濟發展停滯與結構固化的窘境,社會各階層分化日益加劇,使得青年群體難以突破社會階級與上升通道的瓶頸,導致社會階層的相對固化。因此,他們對奮鬥性價比降低而感到失望,產生了失落感、相對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令正處於適婚、就業、購房購車以及實現理想階段的青年倍感焦慮、迷茫和無助,進而產生逃避現實、追求低欲望生活的傾向。此即青年“厭世”的深層心理動因。

  四、“厭世代”的破解之策

  破解青年厭世困局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通過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分配與發展的協同,以及加強青年自身的心態調節等方面,為青年創造更加公平與包容的社會發展環境,以擺脫厭世困局。

  1.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破解經濟發展困局

  當代青年最核心的生存難題在於低薪,而造成低薪的主因是產業結構問題。吳承紘曾指出,台灣青年的低薪困境源自在不當的產業政策下無法順利擴張盈利的中小企業。因為內需與消費不足、中小企業衰退,再加上產業無法成功升級,“GDP沒有成長,所以你薪水當然上不來。”⑯因此,產業升級轉型才是真正解決低薪問題的關鍵因素。至於如何讓產業順利轉型,新科“立委”余宛如強調,產業轉型的第一要務在於鬆綁各項法規,衹要法規可以鬆綁,就可以“有青年因此找到舞台成為創業模範”,重點是要為青年創造舞台,讓他們看到“未來的機會”。⑰

  為協助企業轉型升級,台灣“國發會”自2017年10月起,推動法規鬆綁工作,構建有利產業發展之法規環境。然而,企業轉型升級并非短期內可以完成,還需要衆多企業經營者的配合與支持。如今不少中小企業者面對經營的困境,不是選擇結束營業,就是乾脆炒地皮,或者選擇到島外尋求更低廉的勞動力,很少人會願意冒險投注時間金錢在研發以求轉型和升級。因此儘管有政策支持,但真正利用政策來轉型的企業并不多。再加之,近年來民進黨政客醉心於選舉和鞏固權力,為了儘快出“成績”,淨做一些短平快的項目,那些需要時間沉澱才會見效的發展規劃都不碰,於是島內“五缺”“七缺”等問題愈發嚴重,發展受阻,錯失了經濟整合與升級的機會。⑱很明顯,企業必須負擔一部分轉型升級的責任,但政府缺乏整體的經濟戰略,導致長達二十年的薪資停滯,也難辭其咎。未來,政府和企業都要努力前瞻,讓青年看到未來。

  2.實現分配與發展協同,尋求世代理解與共容

  破解“厭世”情緒的關鍵在於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但現階段的台灣分配不均和世代之間的差異持續惡化,許多厭世青年認為自身處於“世代不正義”和“分配不正義”之中。在他們看來,“世代不正義”表現在既有的經濟體制、福利制度等在青年世代與老年世代製造了不公平的財富轉移,將現有的債務、福利支出等加諸青年世代之上。而“分配不正義”的表現除了再次分配獨厚老年世代之外,還包括社會的初次分配存在著嚴重的不公平,導致貧富分化、階級分化嚴重,青年群體因此缺乏向上流動的空間和渠道,不得不淪為“窮忙族”,成為“厭世代”。⑲這兩個正義訴求是相互關聯的,共同構成了台灣青年群體對社會正義的期望和追求。

  從短期來看,台灣青年世代的“世代不正義”和“分配不正義”,通常的解決方案是通過稅收調節、增減福利等方式來調整世代分配。但多年來經濟衰退導致財政收支陷入困境,同時“勞基法”修訂上的親資立場也引發了分配不正義的批判,青年的正義期待很快轉化為失望。因此,要根本上解決青年所面臨的“不正義”,需要破解台灣的發展困局,不僅要增強台灣市場與外界市場的交流整合,擴大台灣經濟的發展空間,還要擴大青年群體的發展空間,鼓勵青年跨界跨區域創業。

  當然,“厭世代”所面臨的困境,也來自世代間的不瞭解。他們因為思考與生活方式不被瞭解,常被扣上“草莓族”“啃老族”等帽子,而扣帽子的人往往是用自己習慣的價值觀去評判,完全忽略這個世界已和他們所習慣的世界大不相同。比如掌握資源權力的世代總喜歡拿“沒有不景氣,衹有不爭氣”來責難“厭世代”,認為他們不努力、不思進取,所以才會落到低薪的境地,完全不思考時代已截然不同。這種不理解容易引發青年的憤怒與不滿。因此,世代之間更需要包容、理解與合作。2018年,聯合報願景工程舉辦“世代共容:理解與溝通”專題講座,就是希望促進世代之間的理解和溝通,相信世代共好,“厭世代”也能翻轉社會。

  3.學會自我調適,緩解厭世情緒

  “厭世代”所面臨困境的癥結點,短期內靠政府處理和解決并不容易。因此,厭世青年要學會適應新環境和自我心理調適。“厭世”的情緒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對未來的迷惘,以及在社會快速變革下,擔心被時代拋下或落於底層的焦慮。然而,長期根植於東亞社會的考名校、找體面且高薪的工作、買車買房等“成功標準”,也不斷加重當代青年的彷徨感。針對改善焦慮感,心理學大師羅洛·梅曾提出,首先要學會坦然面對產生焦慮的情境,承認自己的不安。接著探索焦慮產生的原因,即個人所認同的哪種價值觀面臨衝突,以及這種衝突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最終,重新安排自己的目標,負責且務實地逐步達成這些目標。⑳如此,既可以改善焦慮感,迷茫和彷徨感也會隨之迎刃而解。

  身處轉型期與結構困境中的厭世青年,如能學會自我調適心理,提升內心的力量,亦可突破厭世感。而在這樣厭世的社會氛圍下,仍有一群年輕人堅持創作,利用厭世商機順勢獲得發展,例如靠畫厭世插圖爆紅的“厭世姬”,以創作厭世詞曲風格著稱的獨立樂團如“草東沒有派對”“康士坦的變化球”“好樂團”等,還有將厭世情感投入經濟生產,例如經營民宿、咖啡廳,乃至創造各式各樣的“療愈系”文創產品,企圖從有溫度的故事與情感中發掘商機,以故事交換感情,尋求附加價值,找到立足之地。而這些機會正是“厭世代”通過自我心理調適,化危機為轉機,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從而順利“脫魯”(脫離魯蛇行列)。 

  五、結語

  每一種社會現象都有深厚的經濟基礎,也是一定時代演化的產物。“厭世代”標簽的出現并非偶然,它是階段性社會矛盾下青年群體心態的一種反映。以情感狀態來看,帶著一種消極悲觀、疲憊無力、絕望、對未來迷惘的負面壓力感。實際上,這是經濟高速發展過後出現的一種低欲望狀態,是一種“求而不得便放棄”的狀態。這種低欲望的傾向有一定的客觀性,也可以作為時代脈絡之下的合理選擇,但這樣的狀態不宜持續太久,否則年輕人會錯失很多成長和發展的機會,而社會的創新與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這樣的時代當中,走出舒適區并結合興趣去探索和發展自己十分重要。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台灣厭世青年除了兼職多份工作外,還可以前往大陸來體驗不同於島內單一的就業環境,也許大陸的工作機會可以幫助青年打破窮忙的現狀,從而在兩岸融合發展大潮中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

  注釋:

  ①魏莨伊,厭世熱門字“數據森林”告訴你[N],聯合報,2017-11-11.

  ②吳承紘,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M],新北市:月熊出版,2017.

  ③林慧慈,當厭世取代小確幸,獻給“魯蛇”們的一堂課[J],換日綫,2018(08):60-63.

  ④王智明,“厭世”:感覺、話語和政治[J],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20(116):257-265.

  ⑤⑫鄭亘良,看不見未來:台灣“厭世代”的世代情感初探[J],文化研究,2021(32):362-383.

  ⑥張智琦,小感傷與“大”拒斥:台灣年輕詩人的“廢鬱詩”[J],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20(116):267-290.

  ⑦POPDAILY,社畜總有七天不想工作!27句上班厭世戳心語錄![EB/OL],(2023-02-07)[2024-09-16],https://popdaily.com/my/article/255874.

  ⑧“政大厭世陣綫”臉書帖文[EB/OL],(2019-02-25)[2024-09-15],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id=100064869753655&story_fbid=826911974310806.

  ⑨“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3-2023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EB/OL],[2024-09-15],https://www.stat.gov.tw/News.aspx?n=4001&sms=11516.

  ⑩台灣yes123求職網,青年勞工甘苦談與人生夢想調查[EB/OL],(2024-03-29)[2024-09-15],https://www.yes123.com.tw/admin/white_paper/article.asp?id=20240329113832.

  ⑪劉庭安,生錯時代,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我們除了憤怒和厭世,還能怎麼過好這一生?[J],換日綫,2018(08):64-66.

  ⑬林秀姿,蔡佩蓉,厭世姬:不要再說年輕人不努力[N],聯合晚報,2018-04-04.

  ⑭同②,2017:10.

  ⑮(法)埃米爾·涂爾幹著;渠東譯,社會分工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⑯同②,2017:134.

  ⑰同②,2017:143-147.

  ⑱日月譚天:“Z世代”變“厭世代”島內青年希望何在?[EB/OL],(2023-07-28)[2024-09-16],https://news.cctv.com/2023/07/28/ARTIg5bSebg9LWA8jyNvOjG9230728.shtml.

  ⑲王鶴亭,“魯蛇世代”:台灣地區青年的生存困境與發展前景[J],當代青年研究,2021(02):116-121.

  ⑳(美)羅洛·梅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301-305.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10月號,總第322期,P23-3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