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糧北調”到“北糧南運”,這樣的轉變何時開始出現?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南方地區仍是我國糧食主要產區,糧食調配從南方向北方流動。從1978年開始,我國逐步進入“北糧南運”時代,2005年北方糧食產量首次超過南方。
從糧食生產看,目前北方糧食產量占比繼續處於高位。在去年全國糧食產量省份排名中,前5名有4個位於北方;13個糧食主產區中,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山東、河北、內蒙古主要在北方,這7個省份2023年糧食總產量達到3.46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50%,其中東北三省一區產量超1.8億噸,占全國比重26.6%。
從產銷對比看,部分南方省份糧食自給率相對較低。當前,我國共有7個糧食主銷區,其中5個位於南方,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這些省份總體處於糧食產量和需求缺口較大的狀態,需從外省購入糧食。其中,廣東2023年糧食產量1285.19萬噸,人均糧食占有量101公斤,遠低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493公斤;福建人均耕地面積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屬於缺糧大省,糧食自給率僅為21%左右。
“北糧南運”帶來新挑戰
“北糧南運”的現狀為何形成?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我國糧食生產的南北格局逐漸發生轉變。”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蔣和平表示,特別是在南方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有所降低,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少農田轉為播種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有效糧食播種面積隨之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