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高超聲速武器試驗內幕曝光 美反導報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15 11:27:52


美國航母戰鬥群是海空力量最重要的支撑,現有常規手段很難對其構成實質威脅,但高超聲速武器可能是個例外。圖為兩架F/A-18E“超級大黃蜂”正飛掠“斯坦尼斯”號航母。
 
  事實顯然更具說服力。過去數年間,美國高超聲速武器已經進行了多次試驗。2010年4月22日,美國洛克希德HTV-2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由“彌諾陶”IV Lite火箭發射升空,開始首次飛行試驗,但在試驗進行到第9分鐘時飛行器出現失穩,彈載安全系統對其實施指令降落墜海;2011年8月10日的第二次試驗中,HTV-2再次在飛行到第9分鐘時失穩墜海。HTV-2飛行試驗失敗後,美國國防部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發表聲明,認為失敗的直接誘因是極高的飛行速度。極高的速度導致的氣動載荷和熱載荷讓機體上的部分蒙皮脫落,在飛行器周圍誘發了強烈的脈衝激波,導致飛行器突然滾轉,擾動強度超出了HTV-2自行糾正能力。這些異常讓飛行安全系統選擇讓飛行器受控下降,最終濺落海洋。評估認定,第二次飛行中產生的激波擾動,超出了設計承受能力的100倍。“我們正在加深對於高超聲速飛行氣動控制的理解”,DARPA執行主任加布裡埃爾表示,“這些發現對於我們研究未來高超聲速飛行器的空氣熱力學結構有重要意義。只有實際飛行數據能為我們揭示真相”。雖然試驗在“9分鐘瓶頸”前頻頻失利,但HTV-2仍在飛行中實現了20馬赫的高超聲速飛行,展現出極富潛力的應用前景。

  美國另一種採用超燃衝壓發動機的波音X-51“馭波者”高超聲速飛行器在2013年5月1日的試驗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那次試驗中,美國空軍從一架B-52H“同溫層堡壘”上投放的X-51在60 000英尺(18 288米)高度達到了5.1馬赫的飛行速度。這次試驗被美國空軍稱作“持續最長的吸氣式高超聲速飛行”,也是X-51的第4次試驗,也是為期9年耗資3億美元的項目的最後一次試驗。如今X-51項目預算告罄,美國空軍正期望後續高超聲速飛行器/導彈計劃能獲批准。美國空軍明確表示,他們希望最早能在2015年前後部署無人駕駛的高超聲速武器,而西方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完成高超聲速武器的樂觀進程將在2020年前後。

  基於以上事實,很容易做出更為合理的評判。在高超聲速技術方面,美國仍是領先者,美國距離實用化的先進高超聲速武器更近,儘管目前還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在如此高的速度下實現精確的飛行控制,這直接關係到武器能否準確命中目標。此外,持續高超聲速飛行帶來的熱量積累也要求人們開發更好的“超級材料”,以便能夠耐受高超聲速飛行時氣動加熱產生的可怕高溫。

  美國、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都對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展開了研究。美國將這項技術作為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看來,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除關心這一點外,還期望這項技術為突破美國構建的導彈防禦系統提供可能。事實上,正如星爺電影《功夫》的經典台詞“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極高的速度加上獨特的彈道設計,的確讓高超聲速武器成為導彈防禦系統面臨的全新嚴峻挑戰。誕生自冷戰時代的導彈防禦系統的針對目標是傳統彈道導彈,而中國此次試驗的高超聲速飛行器卻是由火箭發射至100千米高度,加速到極高速度後開始俯衝滑翔,依靠控制系統進行機動,飛向預定目標。這種高超聲速飛行器並不像彈道導彈那樣飛出大氣層後彈頭再入飛向目標,而是始終保持在大氣層內(典型彈道導彈彈道高度一般為150~400千米),這就讓原有導彈防禦系統對此類目標的探測、跟蹤和攔截都出現了困難。特別是攔截器在應對這類高超聲速目標時顯得力不從心。美國國際評估和戰略重心分析人士瑞克·費舍爾接受華盛頓自由燈塔網訪問時表示,“高超聲速滑翔飛行器(HGV)的誘人之處在於它能以高超聲速完成精確打擊,同時保持較高的飛行高度和低平的彈道,這樣導彈防禦系統就很難對它作出有效打擊”。對於中國國防部對於試驗事實的確認,費舍爾認為這一舉動“不同尋常”,但卻是“積極的表現”,“美國官員對中國軍事發展情況說得越多,就越能促使中國軍事更加透明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