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高超聲速武器試驗內幕曝光 美反導報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15 11:27:52


央視截屏圖:疑似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試射照片曝光。
 
  中國目標:消除速度壓迫

  如果分析一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技術要點,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距離它其實並不遙遠。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國就製造成功了中程彈道導彈,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讓中國對彈道導彈的彈頭再入技術有了比較成熟的積累,而這一技術的核心便是高速條件下的氣動熱防護和控制技術。誠然,大氣層內的高超聲速武器與傳統彈道導彈有諸多不同,但這並不構成中國邁向高超聲速飛行器不可逾越的障礙。在美國將未來軍事技術發展焦點之一放在高超聲速武器上時,中國不可能對此無動於衷,依靠自身力量積極發展成為唯一的應對手段。

  歷史上,許多改變戰爭面貌的武器裝備其實並未應用多少創新性技術,更多時候是多種既有技術的創新性應用,潛艇和飛機都是如此。能在一小時內對全球任何地點發動無障礙打擊的高超聲速武器,顯然能極大提高一支軍隊的作戰效能。西方軍事學家認為,高超聲速武器將成為未來軍事大國的重要標誌,美國準備將非核高超聲速武器用於未來快速全球打擊系統,俄羅斯也在開發高超聲速武器系統。美國可能在2015年前完成高超聲速的武器化研究工作,而俄羅斯希望在2018年前後完成這一目標。

  冷戰時代,中國國土防空長期面臨巨大壓力。回放一下歷史,上世紀50年代末最大平飛速度不到1500千米/小時的殲6開始研製時,中國航空工業就同期開始研製高空高速飛行器,最為典型的代表便是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負責的“北京四號”——新中國第一架高空高速靶機,該機使用衝壓噴氣發動機,設計飛行速度2.5馬赫,從1958年到1960年總計進行了7次試驗,雖然未能取得圓滿成功,但為中國高空高速靶機研究積累了寶貴經驗。“北京四號”誕生的當口,正是美國航空裝備全面跨入2.0馬赫時代:1958年服役的F-104“星”最大速度2.01馬赫,同年服役的F-105“雷公”最大速度2.08馬赫;1960年服役的海軍F-4“鬼怪”最大速度達2.2馬赫。中國急需通過研製高空高速靶機來研究應對這類目標的對策,這才是“北京四號”的歷史背景。

  至今仍有人對1958~1961年中國東風113戰鬥機計劃不斷拔高的設計指標耿耿於懷,認為當時把設計指標定在“雙二”(即最大平飛速度2馬赫,升限20000米)不切實際,後來又提升到“雙二五”(即最大平飛速度2.5馬赫,升限25 000米)更是不可理喻。殊不知這種“不切實際”中的實際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如果非要說這些設計指標“不切實際”,那麼至多是沒有切合中國當時航空裝備研發技術水平的實際,而非國際大環境的實際:這一時期中國周邊出現的F-104、F-105都對中國國土防空形成了速度壓迫,而美國同一時期開始裝備的B-58超聲速戰略轟炸機更是嚴峻的速度挑戰。東風113計劃是應對這類威脅的合理舉措,當時中國的確無法獨力完成此類裝備,但也正是在這段嚴峻的困難時期,中國從自身裝備研發不斷挫折與西方航空裝備的速度壓迫中清醒地認識到航空裝備的速度與優勢的辯證關係。並從更深層次認識到速度這一看似簡單的性能要素對航空基礎科研水平的嚴酷訴求。今天國家技術和經濟實力已經顯著提升,國產第三代主戰航空裝備大量裝備,第四代主戰裝備呼之欲出,中國航空裝備總體技術水平正快速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不可能容忍航空裝備在飛行速度上與先進國家出現“新生代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