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鬥力標準大討論中,第41集團軍“塔山英雄團”團長顔平腦海裡閃現最多的字眼,竟然是“團長”。
什麼是團長?他告訴記者,在革命戰爭年代,團長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帶領官兵衝鋒陷陣。而現在有的團長,太過於依賴機關人員,哪怕組織一次簡單的部隊拉動,身邊都離不開幾個參謀。
領導崗位既是“官位”,更是“戰位”,不能坐上“官位”而遠離了“戰位”。某陸航旅旅長李波說得很直接:“我這個旅長就是長機,無論訓練還是打仗,都必須第一個飛。”
無數次“第一個飛”,帶領部隊飛出了新跨越:去年底的一場聯合實兵演練,陸航指揮員首次執掌帥印,一道道作戰指令,從飛翔的“中軍帳”發往海上艦艇、火炮陣地和裝甲集群。
走向戰場,必先回歸戰位。那天,第二炮兵某旅組織指揮所演練,不巧政委柳長國患重感冒。戰鼓擂響,柳長國拔掉輸液的針頭,直奔指揮席位。
還是這個導彈旅。去年盛夏,他們轉戰白山黑水開展紅藍對抗訓練。進入指揮對抗階段,旅黨委一班人封存筆記本電腦,逼著自己丟掉腳本,完全依據“敵情”變化和作戰進程想對策、定決心。坐鎮導演部的首長連聲稱讚:這才是真正想打仗謀打贏的“班子”!
這一仗打得異常艱苦,卻打出了他們對自身崗位的新認識。
戰鬥力建設,一級有一級的責任。給首長機關出的考卷,不能推給基層官兵作答——
消除打仗“能力差”,先從“中軍帳”開始
有一件事,至今聽起來仍難以置信——
那年,某單位受命研究制訂區域防衛作戰方案。可任務書一下來,該單位就把它交給了下轄的一個師,這個師又交給了所屬的一個團,層層下放,最後落到了一個大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