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外媒揭秘中國中子彈:十年鑄劍 險遭美蘇扼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2 17:06:49


 
  西方好奇的5個關鍵問題

  中子彈個案研究體現了一種“技術儲備”模式,即中國研製一種武器技術以抗衡他國的能力,但推遲部署這種技術,並將其作為備用。論文還思考了這種模式如何適用於中國在彈道導彈防禦、反衛星和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等項目中的決策。為評估中國這些決策背後的驅動因素,論文將5個變量作為分析框架:

  1、中國的戰略環境——什麼樣的安全擔憂促使中國決定建造中子彈?

  2、中子彈的戰略價值——中國領導人如何看待中子彈在對抗可能威脅方面的戰略價值?

  3、中子彈的規範價值——中子彈會提升中國的國際聲望,還是會因違反了中子彈禁忌而讓中國蒙受罵名?

  4、資源要求——研製這種武器的政治、資金、材料和人員需求是什麼?

  5、技術可行性——研製生產中子彈的挑戰有哪些?中國科學家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一個最終的中介變量是聯盟政治。任何武器項目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能極大地影響決策。在中國中子彈案例中,張愛萍將軍是該武器的一位關鍵支持者。考慮到這些變量,中國的中子彈項目經歷了3個階段。

  1977至1980年:人無我有

  1977年,中國媒體跟蹤報道了美國決定在歐洲開發部署中子彈引發的爭議。蘇聯媒體譴責美國的中子彈是“完美的資本主義武器”,還迫使中國參與聲討。但中國媒體保持了中立的立場,這讓蘇聯人對北京的“沉默”感到更加恐慌。1977年9月21日,張愛萍將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首詩,首先打破了沉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