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俄烏軍事衝突背後的“總導演”是美國
http://www.CRNTT.com   2022-03-09 12:25:14


 
  事實上,烏克蘭並不涉及美國國家安全核心利益,拜登政府也不敢進行軍事冒險,不敢冒與俄羅斯這一核武大國直接對抗的風險,對烏克蘭的支持主要停留在外交、經濟、援助層面。美國一直將俄羅斯視為國家安全的挑戰者,同作為核大國,美國擔憂俄羅斯龐大的核武庫以及常規軍備升級。

  為此,美國倡導了多輪核裁軍,開展與俄羅斯的談判,但最終都停留於桌面。在軍事行動展開之前,拜登信誓旦旦承諾不會對烏克蘭派兵,並嚴詞警告俄羅斯開展軍事行動的後果,而其對烏克蘭的支持主要停留在情報及組織北約力量干預上。

  但2022年2月初,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美國正在慫恿烏克蘭開戰。美國與其軍事盟國長期主導並刺激俄羅斯對烏克蘭採取“預防性打擊”的軍事行動。在開展軍事行動前,美國情報部門即不負責任地向世界發布預測俄羅斯開展軍事行動的時間。儘管事與願違,但這也反映了美國政府急於推動“戰事”從雙方的“對峙”質變為致命的武裝衝突的目的,這為美國政府與北約盟國早已設計好的制裁措施尋找到了借口。

  在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後,美國及其盟友隨即展開了國際關係史上罕見的經濟制裁。這種制裁的覆蓋之廣、烈度之深、影響之廣以及對國際關係的影響目前還難以完全下結論。

  最初,美國政府聲稱將對負責建設俄羅斯“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的公司“北溪-2AG”實施制裁,這影響了德國政府對這一工程的立場。美國領導的制裁,並沒有顧及歐洲國家與俄羅斯業已存在的深度經貿交融和依存,這使歐洲企業蒙受巨額的損失。

  美國力求以“俄烏衝突”作為楔子,綜合使用軍事援助、經濟制裁、外交手段、秘密行動等手段實現“弱俄”、“困歐”的目的,推動全球力量重新組合,增強美國的國際領導力。

  由於美國政府依然把持對全球經濟尤其是金融的控制權,在俄烏衝突中,美國發揮了較強的對金融和跨國公司動員上的“軟實力”——通過不斷釋放威脅信號,使跨國公司規模性的離開俄羅斯,通過將俄羅斯主要金融機構排除出SWIFT系統,美國切斷了俄羅斯的融資渠道,通過脅迫各國站隊,使俄羅斯經濟和政治受到孤立。美不間斷地力求擴大制裁的政治效果,並使俄羅斯的經濟損失出現“倍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