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冬染霜林,中華大地上,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河南蘭考各自鋪展開美麗的生態畫卷。
三棵不平凡的樹——“功勛樹”“榮懷楊”“焦桐”矗立其間,目睹風沙貧瘠之地的滄桑巨變,守望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焦裕祿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人進行著久久為功的生態文明實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新的歷史方位,新的奮鬥征程,再次走近“三棵樹”,歷久彌新的精神之力撲面而來,催人奮進。
千頃澄碧滿目生機
山西右玉,蒼頭河畔,矗立了70多年的“榮懷楊”挺拔依舊。漫步在萬畝鬆濤園內,樟子鬆、油鬆、落葉鬆等一望無際,鬆濤陣陣。
人們或許不會想到,位於毛烏素沙漠風口地帶的右玉,多年前曾是另一般模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三丈六尺高的老縣城北城牆,曾被沙土掩埋大半,“白天點油燈,黑夜土堵門”是廣為人知的順口溜。
面對“十山九禿頭”的荒涼,1950年上任不久的右玉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扛起鐵鍬帶著全縣幹部,在蒼頭河邊栽種下第一棵小葉楊樹——被後人稱為“榮懷楊”,由此拉開了右玉人堅持不懈植樹綠化的序幕。
“榮懷楊”扎根大地11年後,在東北方向千裡之外的塞罕壩,人們驚喜地發現了一棵樹齡超百年的落葉鬆——正是它,堅定了建設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決心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