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鐘厚濤:兩岸命運共同體踐行路徑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23-01-22 00:14:44


 
  鐘厚濤認為,應當以“大一統”意識構建兩岸新型時空觀。

  民族文化認同作為一個動態過程,面臨著兩方面的實踐邏輯,表現為時間上的延續和空間上的交換。一方面是源於中華民族文化自身在演進過程中內在結構的變遷與訴求,另一方面是源於全球化與當代世界文化碰撞下中華話語權的保持與走向,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防範“第三方”力量對兩岸關係結構性衝擊,又要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情懷,正確梳理台灣本土認同感,將台灣鄉土情懷引向對中國的“國家認同”。

  (一)以中華文化五千年坐標導正台灣歷史敘述。欲去一國,先去其史。民進黨執政時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重構台灣歷史。陳水扁到處鼓吹“本國史就是台灣史”,“中國是外國”。2004年時陳水扁當局進行教科書改革,將“台灣史”從“中國史”中獨立出來,中國史被劃入“世界史”。如此一來,島內對於台灣歷史的描述不再以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為參照背景,而開始刻意凸顯台灣四百年的本土歷程,特別是在陳水扁、蔡英文時期,積極構建所謂“同心圓史觀”,即以台灣史為中心,將中國史作為東亞史一部分來編寫教材和教書育人,背後的邏輯自然是“中國史只是外國史”,讓接受這一教育的青年群體形成對大陸的“外國感”和疏離感。

  “從歷史認同的定義來看,認同是在時間變化中的認同”。台灣人的家國認同也不是一個單一而靜態的定義,而是一直處於動態變化當中,它反映了台灣在不同時期特定社會形態下不同的關係組合和治理類型。所以我們應該理性面對島內“台灣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中國人”認同逐步下降的客觀趨勢。其一,要深刻認識到,兩岸文化差異導致兩岸文化衝突,而文化衝突並不必然是負面消極因素,它往往是文化融合的前奏,有助於兩岸文化在比較和競爭中良性互動。其二,短期的兩岸交流及大陸的惠台政策,有助於緩和兩岸緊張局勢,鞏固和平發展局面,但無法有效提升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政治認同和正面觀感。在台灣,舊有的中國人認同(對“中華民國”的認同)逐漸衰弱,而新的跨兩岸的中國人認同,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群際集體知識,需要長時間的內化和建構,因此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和鼎力。其三,從長期來看,兩岸可以通過經濟貿易、人員往來等方式,強化彼此的對接和融合,逐漸強化台灣同胞的雙重身份認同,即由原先簡單的“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平面對立、非此即彼,轉向“既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兼容並蓄、和諧共存,最後再提升為更高層級的立體兼容,促其認識到,所謂的“台灣人”意識只是鄉土情懷,而“中國人”才是家國認同。兩岸文化認同不僅要能使兩岸民眾產生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血緣聯想,更要產生我們現在和未來都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傳承人的文化歸屬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