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鐘厚濤:兩岸命運共同體踐行路徑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23-01-22 00:14:44


 
  (二)消解“台灣主體意識”。安東尼·史密斯在其著作《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中認為民族是指“具有名稱,占有領土的人類共同體,擁有共同的神話、共享的歷史和普通的公共文化,所有成員生活在單一經濟之中並且有著同樣的權利和義務。”一個民族共同體下可以同時共存不同的地域族群,而各自的族群認同並不妨害一個擁有共同歷史命運感的民族共同體形成。依據這些理論可以看出,台灣只是一個區域概念而非主權概念,是一個族群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所以兩岸交流的本質是在一個中國政治體系框架下的不同地域族群的互動,雙方應該彼此尊重,在凝聚民族認同基礎上增進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逐步化解所謂“台灣主體意識”。

  近年來,大陸本著“兩岸一家親”理念,相繼推出“31條”、“26條”等一系列惠台舉措,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但與此同時,也要高度警惕這些惠台措施潛在的負面效應。如惠台舉措的對象自然是針對台灣同胞,這是否會進一步強化台灣同胞的“台灣身份認同”,誤認為自己祗有標榜“台灣人身份”才能獲得這些優惠政策,這反而會進一步固化他們的“台灣人意識”。此外,有部分台灣民眾不再將優惠政策提供的利益看作是大陸的優待,而視為其應有的“自然權利”,因而產生了越來越大的依賴感甚至不滿足感。在這種認識支配下,他們的要求往往越來越多,越來越高,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極易產生對大陸和國家的不滿甚至憤恨,以至於有部分台灣人從大陸回到台灣後,持續以“現身說法”的名義來抹黑和抵制中國大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