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閔貴植:韓國人對中國的認知變化及原因
http://www.CRNTT.com   2022-09-02 00:54:16


 
  閔貴植表示,中韓相互矛盾的種類和現象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中韓矛盾主要發生在歷史主權和文化主權等抽象性較高的領域,因此很難解決。平時抽象性高的問題潛伏著,不會引起矛盾,但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像“爆發力強易燃性高”的物質一樣。江陵端午祭風波、泡菜文化主權爭論、網絡上突然對韓服溯源問題的對峙等等,事實上都是非本質性問題,但對國民情緒的影響非常大。更何況這些與國民認同感相關的問題是政府不能出面解決的,增加了難度。

  第二,網絡時代,普通民眾製造假新聞,助長兩國之間的不信任。特別是誇張性的惡性新聞傳播快,難以控制。再加上通過點擊率來獲益的惡性網紅存在助長負面認知的新聞。

  第三,通過賣“愛國”賺錢的、賣“安保”議題賺錢的媒體妨礙公正的報導,以極負面的方式誘導兩國的形象。民間媒體和廣播通過刺激性新聞增加訂閱者,以打擊中國的新聞太多了。

  第四,在韓國,親美反中情緒仍然存在,並且最近這種傾向越來越強。所以部分媒體會誇張中國某些不好的地方,以此來貶低中國。

  閔貴植分析,韓國人對中國的認知變化經歷了三個階段,目前來講,負面因素超過積極因素。

  第一階段(1992-2000)是建交十年左右的時間,兩國關係和民間交流非常友好。在韓國經濟危機之前,很多韓國人將中國視為機會之地,IMF事件以後,很多韓國人將中國視為東山再起的跳板。另外,因為有朝鮮族同胞,即使不會說中文,也可以果斷地在中國投資。

  第二階段(2001-2011)是中國加入WTO後韓國創造最大利益的同時對中國發動警戒心的時期。9.11事件以後,中美合作的時代,中韓關係整體上也充滿了樂觀論。在金大中盧武鉉在職期間,安保矛盾較少也對兩國的相互認知起到了積極作用,兩國關係良好的證明之一就是留學生數量增加。

  第三階段(2012-現在)出現了往返於溫湯和冷湯之間的急劇變化。2015年,朴槿惠出席了戰勝70周年紀念儀式,展示了友好關係,但緊接著薩德部署後,兩國關係淪落為最糟糕的局面。2015年,韓國人對中國非常友好,甚至比美國更重視中國的重要性,但現在迴避中國的現象非常明顯。這種變化讓韓國民眾並不反對政府積極轉換的GVC政策,也不會抵抗對尹錫悅政府站在IPEF先鋒的方針。這樣外交安保狀況的變化立即反映在國民對中國的態度轉變上,現在情況令人堪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