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2017從美國看台海的五個大哉問(上)
http://www.CRNTT.com   2018-02-27 14:17:19


 
  美國國會推動美台關係提升的行動一直沒有停止過,2017年更有升溫。美國國會11月初通過的2018年國防授權法有附加條款,表達國會的意願,呼籲對台軍售正常化,評估美台軍艦互訪的可行性。國會還在推動《台灣旅行法》,試圖解除美台高層官員互訪的禁令。

  美台軍艦互訪,尤其是“美艦泊台”在2017年中成為熱點話題,因為這很可能被北京視為美軍重返台灣而激起強烈反應。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7月份發出警告: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任何情形下都不容挑戰。他指出,美國有人試圖在台灣問題上挑戰一中原則是“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一中原則和台灣問題“絕無討價還價的餘地”。

  訪美的中國國防大學教授歐陽維7月接受中評社專訪指出,美國試圖提升美台軍事合作層級,顯示美國依然將台灣作為工具,來調整其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美國沒有放棄拿台灣當牌打的手法,會長期使用。他同時表示,解放軍艦機巡航於台灣海峽和日本列島附近,是中國軍隊能力提升的表現,說明解放軍更有能力捍衛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今後這種活動應當經常進行。

  許多美方專家意識到,明目張膽地提升美台軍事合作,不僅不會給台灣帶來更多安全,反而會讓台灣陷入危險境地。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7月11日對中評社表示,美艦泊台條款要成為法律還有長路要走,並非具有約束性的立法要求。他說:“明顯的事實是,美國海軍艦船去台灣停靠將是非常困難的,或許是危險的。”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也說,判斷美國各種各樣友台提議的衡量標準之一是,是否有助於加強台灣的威懾力,抑或只是讓台灣人感覺好?如果只是讓人感覺好,而不能威懾的話,為什麼要做?前副助理防長鄧志強反問:台灣會因為美艦來訪或者台艦訪美變得更安全嗎?這不過是象徵性的又一例子,沒有什麼實質性意義。軍方與國會是分開的,國會可以建議,表達其偏好,但最後決定還是由軍隊總司令做出。

  美國政府該如何調整對台政策?卜睿哲稱,或許可以採取一些步驟來改善美台關係的內容與行為,其個人意見是:“去做就是了,悄悄地。”他強調,沒有什麼事情需要變成外交事件,美國必須記住北京會作何反應;加強美台關係要避免給人感覺美台關係的“官方性”(officiality)。他認為,特朗普若決定美艦訪台,將違反總統作為總司令的權限。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勸台灣不要完全依賴美國來保證自身安全,而要透過處理好兩岸關係來管控風險。他同時希望美方不要玩弄一個中國政策的模糊性,因為處理不當反而會讓台灣付出代價。他說,“川蔡通話”在台灣產生了巨大的擔憂,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他們前一夜還高興於得到某種官方聯繫管道,第二天一醒來發現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可能是台灣,於是對此更加清醒起來。所以當美國有人想與台灣發生某種官方關係,覺得符合美國利益時,也許正在損害台灣人民的利益。

  深知台灣問題對美中關係敏感性的芮效儉說:“我感到奇怪,當有美方官員去台灣告訴他們什麼是他們的安全利益,最後總是反射在購買美國軍事裝備上。你會想美國的軍售政策在做什麼?是為了武器製造商的利益呢,還是研判兩岸的安全平衡?”他強調,今後三十年內,覺得維持兩岸軍事平衡可以獨立於兩岸政治平衡之外是不可行的。如果台灣變成依賴美國,這是一種古巴化的台灣--亦即完全依賴外國的安全保證來保衛其利益。台灣應當透過處理兩岸關係來減低自己面臨的威脅。

  雖然美國官員一再表示,強化美台關係不僅僅體現於對台軍售,但作為“台灣關係法”中的承諾,對台軍售確實是美台關係的一項重要指標。儘管美國對台“六項保證”承諾不與北京磋商對台軍售,但近年來美國政府對台軍售確實越來越顧忌北京可能做出的反應。現在美國通常的做法是打包出售,經常是好幾年不賣,一賣就賣好幾十億美元,反正都是痛,就一次受夠。美國親台人士對此策略甚為不滿,一直在推動對台軍售常規化,要求恢復美台例行的年度軍售磋商。

  參與過2015年奧巴馬政府對台軍售決策的鄧志強在回應中評社記者提問稱,如果美方考慮對台軍售時機的過程中首要考慮如何儘量減少中方的反應,那就是一種“賠本買賣”。他認為,對台軍售首先要考慮台灣需要什麼,什麼時候需要,怎樣才符合美國的利益,以及時的方式提供武器,然後才考慮對美中關係會有什麼破壞性影響。

  6月29日,特朗普政府通知國會最新一攬子價值14.2億美元的7項對台軍售,這是被奧巴馬政府遺留下來的軍售案,沒有尖端武器。正好當晚中國駐美使館舉辦香港回歸20周年慶祝活動,又值首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即將舉行,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有話說:中國堅決反對美國對台軍售,這種行為損害兩國互信;美方“屢教不改”,而中方會繼續“教”下去,做正確的事情。台灣最終回歸祖國懷抱,不是任何人賣幾件武器可以阻擋的。他反問:“當年中國內戰的時候,美國也給我們對立方提供了很多武器,最後不都成了我們的戰利品了嗎?”

  經過此次軍售,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10月份透露,美國對台軍售程序目前管道裡是空的,要等台灣提出新的需求意向書後,美國政府才能啟動相關程序,這個過程需要一年到16個月時間。因此如果2018年之內若有新的對台軍售通知國會,他會“感到相當驚訝”。

  在美國醞釀對台軍售的同時,從2、3月份起,台灣意欲購買F-35先進戰機的討論浮出水面。對此美方專家有爭論。前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Randy Schriver)說,考慮到台灣面臨的威脅,F-35戰機會是台灣感興趣的合理東西,但不確信台灣的要求會否得到特朗普政府的評估。CNA高級研究員麥德偉(Michael McDevitt)直言:以台灣現在的防務預算,買不起這麼昂貴的戰機。去年還認為F-16是台灣最合理選擇的韓儒伯今年認為,F-35是否應當售台值得討論,但結論尚未做出。美國學者透露,特朗普政府內部就此有爭論,目前是擔心台灣能否保住F-35技術安全的一派佔上風。

  五角大樓負責亞太事務的首席副助理防長海大衛(David Helvey)9月14日在智庫演講時,為台灣軍力轉型“下指導棋”。他稱,對於台灣的挑戰不在於要打敗解放軍,而是要發展各種能力生存下去。據此他提出了四大重點:資源優先化;優先防衛本島;發展有能力和有效部隊;投資不對稱戰力。這麼做就是要增加大陸動武取勝的不確定性,讓解放軍覺得遲疑──“今天不宜”。在10月16日舉行的2017年“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上,海大衛就台灣如何建設可靠的、有彈力的、划算的有效威懾力提出了許多具體意見和建議。

  在朝鮮半島核陰霾中,有美國前情報官員9月份提議在台灣部署戰術核武器,激起輿論風波。鄧志強對中評社指出,這是在草率地談論嚴肅的話題。這個問題必須在戰略上、政治上、法律上進行謹慎思考,考慮由此帶來的政治、經濟、安全意涵。他說:“我覺得這根本無助於台灣,對台灣和美國都會有非常嚴重的地緣政治意涵。”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則強調,“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事情導致任何人企圖把核武器引進台灣。”

  特朗普執政第一年,副部長、助理部長等主管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高官遲遲沒有到位,對台政策是由海大衛、董雲裳這樣的前朝官員代理,韓儒伯抱怨人事任命拖延妨礙了對台政策的重估。隨著立場親台的前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出任五角大樓亞太助理防長,2018年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的摩擦估計會增加。薛瑞福11月在參院人事任命聽證會上公開表態,希望美國對台軍售程序正常化、例行化;支持美台軍艦互訪,稱這與美國自己定義的一中政策“完全符合”。

  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研究員胡珀認為,如果薛瑞福發揮領導作用,美台關係在防衛合作方面很可能保持進展。傳統基金會亞洲項目主任羅曼表示,台灣在贏得華府支持方面有“結構性的優勢”,國會的支持力度很大。現在任何總統若想對美方政策做有損於台灣的劇烈變化,都會被美國國會封殺。相反,美國政府若有加強美台關係的舉措,不會被國會回擊,這與十年前的狀況有所不同。當年作為支持美中關係主心骨的美國商界,如今在非經濟問題上不會再站出來。不過羅曼承認,美國支持台灣也不會有很多“創新”,特朗普政府會在一中政策、“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之間保持平衡。也許會更傾斜於台灣,做點新事情,比如2018年再軍售,在自由貿易協定等方面有創新等,但都不會是激進的,美國對台政策和戰略大的架構不會改變。

  對於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美國前駐華大使博卡斯(Max Baucus)對中評社表示,“不要惹是生非就好了”。他不覺得美國將就對台政策進行重大評估,認為冷靜頭腦會在政府部門和國會中佔上風。白宮國安會負責戰略計劃的高級主任史博丁(Robert Spalding)11月15日對中評社表示,不會看到美國對台政策的根本性變化,美國政策是希望看到兩岸關係的最後結果是在沒有脅迫條件下的“和平統一”。不過當台灣記者追問是“和平解決”不是“和平統一”時,史博丁趕緊改口:“沒有變化,是我的錯。”

  在美訪學的復旦大學教授信強接受中評社專訪指出,中美談台灣,在戰略和原則層面,雙方有一定共識,從美方講就是其一中政策。多年來中美已形成共管台海風險的默契,儘管中方堅持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希望美國介入,但不可否認美國的介入是客觀現實。在大原則不變的前提下,在戰術和政策層面,美國小動作不斷,中方會表示關切,但美方不會輕易改弦更張,中方對此有清醒認識。中方希望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發揮建設性的積極作用,至少不要發揮負面消極作用。

  大洋兩岸與台海兩岸力量平衡變化,使得北京雖然面對美台強化關係,對解決台灣問題還是有更強的信心。信強相信,中國大陸確實覺得時間在自己一邊,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驟來控制節奏,掌握應對台灣問題的主動權。他預期,未來中美關係越來越複雜,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小動作會越來越多,挑釁性行為越來越公開。中美圍繞台灣問題還有得博弈的時候和地方。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月號,總第241期)

    相關網址: 2017從美國看台海的五個大哉問(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