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家:朝鮮恫嚇 意在打破現有東北亞格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9 13:27:46  


  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漫長的亞洲歷史上,無論從地緣戰略位置,還是真實發生的進程來看,朝鮮半島的故事都是相當不幸的。

  東方早報刊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學者薛晨的評論文章稱,半島位於歐亞大陸東端“朝日鮮明”之所在,由西北向東南伸出至太平洋。歷史上被大國所環繞:中國、日本、17和19世紀擴張至黑龍江流域的俄國以及二戰之後的美國。它既曾被陸上大國視作通過釜山不凍港取得太平洋出海的通道,又曾是日本這樣的群島國家征服亞洲大陸的跳板。即便今日已距半島千里的蒙古,歷史上從窩闊台到忽必烈也曾九次征伐朝鮮。

  多次遭受強鄰入侵的結果,形成了高麗民族的獨特性格及其對地區和世界的特殊看法。朝鮮所奉行的“主體”思想,就是一種不依附于任何大國、完全自力更生的政治理念。它既造就了朝鮮的獨立自主,也成為封閉鎖國的意識基礎。每一次半島出現緊張,就將危機推向極致,即是一種在大國環伺之下的生存智慧。只是在多次使用戰爭邊緣政策之後,朝鮮逐漸發現它也可以成為向大國索取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有效手段,只要從一開始就抱定同歸於盡的信念,並且讓大國相信它擁有足以摧毀地區繁榮穩定的能力。

  從1994年《日內瓦核框架協議》開始,每一次朝鮮在製造危機的過程中都有所收穫。世人因而一再看到半島緊張態勢的周期性循環路徑:朝鮮指責美韓挑動戰爭——退出某項國際條約或發射遠程火箭——聯合國制裁——朝鮮進行核試驗——聯合國進一步制裁——有關各方和談,達成協議,開始向朝鮮提供援助,朝鮮暫停安理會決議禁止的活動——美韓和朝鮮互指對方沒有遵守承諾——朝鮮指責美韓挑動戰爭。

  只是這一次,朝鮮的遠程火箭第一次實現了“某件物體”與火箭的分離,而春節期間第三次核試驗所引發邊境地震的強度也使換算的爆炸當量接近了各國第一次核試驗的一般水平,朝鮮還首次提出要在東北亞實施“核打擊”。美韓則加緊在韓國舉行軍演,並且從本土和關島調遣戰略轟炸機參與演習。這使得半島緊張態勢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迄今無緩和的跡象。

  文章表示,朝鮮半島是世界上最後一個保留冷戰時期重兵軍事對峙的地區,朝鮮也是現有東北亞格局中最為不滿且希望予以打破的一方。從平壤的角度,打破現有格局的期望收穫包括:一、朝鮮的核擁有國地位獲得承認,朝不反對與各大國談判“核裁軍”問題;二、各國承認朝鮮擁有發射遠程火箭的權利;三、與美國簽署和平協議,朝美之間實現關係正常化,美國放棄對朝鮮的所有制裁,並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全部涉朝制裁決議的廢止;四、在美國的支持下,朝鮮將得以加入所有希望加入的國際組織,例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並且獲得這些機構的專項開發援助;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在朝鮮劃定的與本國其他地區隔離的“經濟開發區”進行大規模投資等等。只有滿足所有這些條件,平壤才有可能考慮改變以加強“自衛性遏制力”為核心的對東北亞各國的態度。即便如此,朝鮮在國際上自由行動的“主權國家的合法權利”不得被阻撓,例如朝鮮向“伙伴國家”轉讓導彈及其他軍事技術等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