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盛九元:論ECFA的推進與深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29 12:51:01


 
  (二)關於兩岸經濟合作的定義

  經濟合作並非精確的經濟學概念,而是具有明顯政治與社會意涵的社會現象,因此,並沒有與此相對應的經濟理論,與此相近的是“一體化”理論。由於“經濟一體化”所涉及的內容廣泛而複雜,且處於不斷的發展與衍化之中,因此,確實很難對其進行完整的定義。

  在文章中,為便於相關論述的展開,在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兩岸經濟合作的實際狀態,筆者嘗試提出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定義。根據國內外學者對“一體化”的定義(弗裡茨•馬克魯普,張幼文等),“一體化”屬於多層次的概念,包括國內、區域與世界的不同層面。以此為基礎,筆者認為,“兩岸經濟合作”是一國主權之下的兩個關稅區,在市場機制推動下所形成的密切經濟互動基礎上,通過談判(或協商)建構某種制度性的安排,以進一步發揮相互的比較優勢,徹底消除市場障礙,推動經濟的合作,達到商品和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強在經濟、財政、貨幣等政策方面的協調,並最終實現完全的經濟合作的過程。

  從兩岸經濟合作的現實狀況分析,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兩岸經濟合作已經呈現出密切互動的合作態勢,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合作是在“民間、單向、間接”的交流格局下形成的,兩岸公權力在2010年6月以前並未就兩岸之間的經濟合作達成任何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因此,可以說兩岸之間這種緊密的經貿往來基本是在市場機制推動以及大陸單方面市場開放情況下實現的。隨著兩岸投資與貿易關係的日益緊密,兩岸經貿與台灣及大陸的經濟發展形成了高度的正相關性,進而導致兩岸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合作趨勢。在經濟互動日益深化以及外部因素(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重新興起與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的影響下,實現兩岸合作的需求日益強烈,這一推動力再加上經濟上所形成的巨大共同利益,促使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深入,並向著合作階段發展,這既是兩岸經濟合作的總體趨勢,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客觀規律使然,即使存在政治上的障礙,也只能干擾而無法完全阻擋這一進程。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兩岸經濟合作

  兩岸經濟合作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以要素自由流動為內涵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兩岸經貿交往的動力。正是在市場力量的推動下,台資企業突破台灣當局的政策限制,使得兩岸經濟合作從分散、零星到密切、熱絡,並形成密不可分的兩岸經濟互動,進而迫使台灣當局必須正視兩岸經濟交流交往的現實,採取默認方式以適應兩岸經濟合作的新情勢。此外,大陸堅持不懈地進行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及對外開放,也為台商投資及兩岸經濟交流的深化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兩岸之間形成了在市場開放基礎上、密切互動、相互依存經濟關係,呈現出經濟合作不斷深化的趨勢。

  台灣經濟曾經取得過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一個落後的經濟體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工業經濟體,並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在1976-1990年間,台灣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1% 。從台灣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可以看出,“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戰略” 是台灣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從統計數據上可以看出,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對外依存度相當高,在實現經濟起飛的1970年代貿易依存度高達87.27%,在2000—2013年間的依存度更攀升至97.76%。較高的貿易依存度及出口對GDP的顯著貢獻表明,對外貿易是台灣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點,也是帶動台灣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台灣的進出口結構中,美、日長期以來始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強化與美日的經濟聯繫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基本路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