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經濟制裁台獨不可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11 00:21:31  


大陸沒有必要以經濟措施來制裁台獨。
  中評社香港3月11日電(評論員 鍾維平)北京的兩會對於港澳、台灣及其國際媒體來説,是找料的好機會,記者雲集,希望能夠挖出大新聞來,同時當然避免不了道聽途説。日前港台媒體盛傳的大陸相關部門正在著手研擬一些經濟措施反擊制裁台獨的消息,其準確性未必可靠。

  沒錯,陳水扁是宣佈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緊縮兩岸經貿政策,已經開始採取相關措施,如民進黨最近進一步採取了設限,大陸台商通過高雄港出口,結算資金原來是可以匯到大陸的,現在則不准了,需要重新審核,相信民進黨政府在今後還有更加多的限制措施出臺。加上法理台獨的步伐蠢蠢欲動,大陸總要採取反擊措施吧?

  大陸怎麽辦?如何應對?這當然是港台媒體關注的。所以,出席人大會議的商務部長薄熙來被記者追問大陸是否研擬反台獨的經濟措施時,拒絕回答。媒體推測,大陸可能採取報復,限制台灣貨物從高雄港轉口大陸。大陸會否採取這樣的措施,原因何在,相信很快就能真相大白。至於是否反擊台獨、制裁台獨,就需要加於辨識了。

  在多年來的反台獨鬥爭中,大陸從未把經濟制裁台灣作爲鬥爭的手段,儘管大陸内部認識不一致,也有要求對台進行經濟制裁的呼聲。大陸有一種意見認爲,兩岸經貿中,台灣順差巨大,說得難聽一些,台灣政府的財政開支都可以説是來自這些順差,如果沒有兩岸經貿的業績,台灣經濟一落千丈,民衆債務更加沉重,還支持什麽台獨!但是這種看法,一直沒有成爲大陸的主流意見。

  縱觀兩岸經濟貿易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大陸處理兩岸經貿關係的思維正在進入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已非可以用合作概念來處理的了,而是融合思維在發展中。

  第一個階段是在80年代至90年代,大陸處在改革開放發展時期,初期大陸百廢待興,後期發展迅速,都亟需資金,這時,吸引台資是大陸上下一致的認識和努力的方向,而台資台商確實為大陸的經濟發展起步提供了助力,立下了功勞。在這個階段,大陸對台資是處在需求階段。李登輝在此時採用“戒急用忍”手段來制約台資,是看到了台資對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台商同樣需要大陸市場,需求是相互的。所以,李登輝的制裁沒有什麽效果,合作是兩岸經濟貿易界的共識。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0年開始,2005年正式進入。大陸的經濟高速發展後,資金日益充裕,國民生産總值大幅提高,中國大陸已經成爲全球第四大經濟體。說實話,在這個階段,吸引台資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反而,大陸有資金拿出來支持台商、反饋台商了。最近,國家開發銀行拿出300億元人民幣貸款來支持台資企業,就是一個有力的例子,説明大陸產生了兩岸經貿融合思維。

  把2005年作爲大陸處理兩岸經貿思維的第二階段正式進入,不是靠什麽貿易投資數字下結論的,最主要的動因是胡四點,胡錦濤以民為本的思想在兩岸關係中得到貫徹,兩岸經貿關係更是得益其中。扶持大陸台資企業、開放台灣農產品登陸、開放大陸遊客赴台、支持台灣青年來大陸就讀就業,等等。如果僅僅從兩岸統獨鬥爭的主軸來評判,可以歸納為爭取民心的大動作。如果跳離這樣的框架來看問題,能不承認,這是支持台灣經濟發展、造福台灣民衆的融合大思維嗎?

  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以牙還牙,以毒攻毒,這樣的心胸、這樣的政治格局、這樣的處理兩岸關係以及兩岸經貿關係的思維,大陸沒有興趣。更何況,大陸已經把台灣民衆與急獨分子作了完全的區隔呢!台獨非台灣!所以,我們認爲,大陸採用經濟手段制裁台獨完全是空穴來風,也是不可行的。

  唯一的例外,只有陳水扁宣佈台獨之時,大陸的什麽制裁都有可能發生,不過,那時的制裁還是輪不到經濟貿易唱主角吧?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