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主體意識」辨析與構建新型的兩岸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3 16:05:29  



  陳水扁遁跡良久,忽然拿出「台灣主體意識」上陣,意欲為何?我認為他起碼有十大企圖:一、擴大支持率。他知道「台獨」路線的支持率僅二、三成,而「台灣主體意識論」則高達八、九成支持率;二、讓台灣民眾認同台灣。祭出「台灣主體意識論」,有助於改變島內認同混亂,使多數人認同台灣,從而孤立認同中國的勢力;三、強化台灣是個事實獨立的國家概念。四、凸顯台灣前途應由台灣民眾自行決定的意識。五、為「廢統」找到理論根據。「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存在,意味台灣的未來只能走統一的道路,不符合「台灣主體意識」,因此應該「廢統」;六、為「公投制憲」鋪平道路。「公投」、「修憲」、催生「新憲」,皆與「台灣主體意識」精神相合;七、奪回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反制中國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出台後的主動局面;八、重控島內言語權。九、為二○○八年大選鋪平道路,反制馬英九的人氣。十、迎合激進分子主張,爭取「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

由此可見,陳水扁在上一回合與大陸較量失敗後,開始用「台灣主體意識路線」向中國大陸發起新一輪攻擊,他用「台灣主體意識」取代以往「本省與外省」、「愛台與賣台」陳舊論述,企圖挾廣大台灣民眾為人質與大陸攤牌,使他不至於「跛腳」,也可以轉移視線,擺脫危機,在置中國於死地的戰略中而使“扁”生。這將是今後兩岸關係較量中呈現的一種新特點,對此我們不能不有所警覺。

  台灣意識──「台獨」意識──「台灣主體意識」的成因與異同

  「台灣主體意識」這一概念,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歷史與現實的混合物,它形成的時間並不長,「台獨」分子自稱只是從一九九○年李登輝上台到陳水扁執政這十六、七年間形成的一種新意識。它與「台灣意識」有所不同,與「台獨意識」又有所區別。這裡我們首先特別要注意歷史因素對它的影響。

  陳孔立教授在他的《台灣學導論》著作中詳細分析了台灣歷史對今日台灣的政治影響,也細緻分析了歷史因素對台灣民眾心態的影響,這兩個問題是我們長期忽視的問題。陳孔立說,台灣歷史有幾個有別於中國大陸的特點──它是一個移民社會,與祖國大陸比是一個開發比較晚的地區;它曾成為荷蘭與日本殖民地,多次被迫與祖國分離;近幾十年實行著與大陸有別的政治制度與生活方式:它是一個海島,因此具有海洋文化性格;它的政權變動頻繁,它形成了多元文化;近年來走向了本土化道路……等等。

  台灣歷史的特殊性,也形成了台灣民眾特殊的「集體記憶」,當然其中也有人趁機偽造的部分「歷史記憶」,所有這些記憶造就了台灣民眾特殊的心態。陳孔立教授將這些心態概括為──一、悲情心態。如「亞細亞孤兒」、「二等公民」、「祖祖輩輩受外人欺侮」等。二、出頭天心態。如「要當家作主」、「要獨立」等。三、台灣人優秀心態。如「台灣比中國大陸早國際化」、「台灣比大陸進步」、「台灣是新興民族」、「台灣比大陸富強」、「台灣比中國民主和自由」等。四、小國寡民心態。如「台灣可以獨立自主,不必受制於人」、有「自悲感」與「自大感」等。五、對中國的「親切感」與「疏離感」。如「自認為是唐山人」、「祖國不要我們了,我怎麼能再自稱中國人」等。六、對日本、美國的複雜心態。如對日本統治的「對抗性」,又對日本統治比當時大陸進步的「親近感」,以及對美國的「親近感」及「疏離感」等。七、複雜的統獨心態。八、分歧的「認同意識」等等。

  台灣民眾這樣特殊的經歷與心態,形成了「台灣意識」。這種意識,首先是日據時代反抗日本高壓統治,以後是威權時代反抗國民黨專制統治。前者是表達「台灣不是日本的台灣」的正當訴求,後者是反對「外省人」對台灣「本省人」的「專制統治」。因此「台灣意識」可以概括為──「有傳統鄉土的『台灣意識』,有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意識』,有自覺無依無靠的『台灣意識』,有以怨懟恐懼為出發點的『台灣意識』,有追求當家作主的『台灣意識』(4)。正如宋楚瑜所說,「台灣意識是長期歷史脈絡中自然形成的一種認同台灣人跟土地的情感」。而李登輝與陳水扁卻將「台灣意識」和「出頭天意識」引向了「台獨意識」。他們強調「台灣優先」,「台灣是一生命共同體」,「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台灣命運應由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決定」,將「台灣意識」轉變成一種「去中國化的意識」。然而公然支持「台獨」的人畢竟有限,於是他們又把這一切提升為「台灣主體意識」,要它變成全體台灣人的意識,甚至要變成一條必須走的「路線」。這是將台灣民眾綁到「去中國化」的「台獨」列車上,馳向危險的深淵。

  「台灣主體意識」在今日台灣認同率的確比較高,陳水扁宣佈「終統」,民眾的反對率始終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而對他提出的「台灣前途應有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來決定」的「台灣主體意識論」的支持率,卻較二月份上升近一成,達百分之八十一(5),因此陳水扁將這作為新的「神主牌」。形成這現象,有李登輝與陳水扁執政後,精心地將台灣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加以塑造,又從教育、文化、歷史各個方面篡改史實,炮製歷史記憶,經過十六、七年薰陶,給予了台灣民眾一個新的「國族觀」。這個「國族觀」就是陳水扁「元旦文告」所宣稱的「台灣是我們的國家,土地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台灣主權屬於二千三百萬人民,並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的前途只有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才有權決定」。他這樣的話台灣民眾之所以不反對,並不是台灣民眾支持「一邊一國論」或「一中一台論」,也並不是都支持「台獨」,而認為這是對兩岸現實的某種客觀表述。今日台灣,人們動輒將台灣稱為「國家」,比如回台灣是「回國」去,離台灣是「出國」去,有意無意地產生了台灣事實上是個「國家」的國家觀念。這也反映了台灣民眾對自己擁有一個正當身份的渴求。至少在統一前,台灣的政治地位是甚麼,台灣民眾的身份權利是甚麼,他們始終要討一個說法,防止糊里糊塗地被「統一」了,他們將這種不明不白的「統一」視為「吞併」。

  陳水扁正是利用這樣的民意,稱提出「廢統」或「終統」是符合台灣民意。今日台灣,連馬英九也承認「台獨」與「統一」都是台灣民眾的選項,那麼「國統會」與「國統綱領」就是限制了人民的自由選擇,結論自然是「國統會」應廢。而進一步「修憲」與「制憲」,也被渲染成是台灣民眾的神聖權力,應該交人民公投決定;催生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也是代表了「台灣主體意識」,誰反對就是反民意。陳水扁就是準備拿了「台灣主體意識論」,向二○○八年大選挺進,企圖以此重新掌握台灣的話語權與主導權。

而在野黨雖然成功地破了他「愛台──賣台」論,但在「台灣主體意識論」前卻無力反制。馬英九雖曾提出過「先連接台灣,再連接中國」論述,但仍不能給迷途中的台灣民眾一個新方向,因此只能在陳水扁制定的遊戲規則中「隨扁起舞」,有時則是「拿香跟了拜」。台灣民眾非常無奈地在不知不覺中被陳水扁帶往「台獨」的深淵,他們並不清楚「廢統」是廢了「一個中國」的基礎,「公投制憲」是「法理台獨」,是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破壞殆盡。他們更不知「台獨」將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機遇喪失,是將台灣民眾真正的揚眉吐氣的機會喪失,台灣民眾將從一種「悲情」走向另一種「悲情」,這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