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差評”蘭州水污染事件的信息發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16 10:17:08


4月11日,記者走訪蘭州市主城區各大超市發現,市民爭相搶購礦泉水。
  4月11日,蘭州市城區唯一的供水企業——蘭州威立雅水務集團公司出廠水及自流溝水樣被檢測出苯含量嚴重超標,經查事故系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蘭州石化分公司一條管道發生原油洩漏所致。苯是一種致癌物,過量吸入和食用會導致血液方面的變化,嚴重時將導致白血病和癌症,如果大量攝入會引起急性中毒。

  輿論對苯超標事件的追問,涉及水質監測體系、城市化工企業布局等多方面。但對受此事影響的普通市民而言,除了關心何時能恢復正常供水,他們最關注的應是“水廠和有關部門為何沒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威立雅公司10日17時就已發現自來水苯超標,但直到11日11時才停止供水。據悉,威立雅公司的自來水流到最偏遠的城鎮需8.5小時,這意味著停水時苯超標的自來水已進入千家萬戶。

  每一例突發性的公共危機,都是對政府信息發布機制的一次檢驗。遺憾的是,蘭州市有關部門在這次自來水危機中的表現非常糟糕,只配得到民眾的“差評”。

  自來水被污染的消息“遲到”18小時,是民眾給出“差評”的第一層原因。自來水安全與民眾健康密切相關,相關情況通報容不得半點遲疑。但現實是,在發現苯超標後的12個小時內,威立雅公司開展4次檢測,反覆確認後才上報蘭州市政府;3個小時之後(即11日上午8時,這個時間點很微妙),蘭州市委書記才出現在威立雅公司;又過了3個小時,被污染的4號自流溝的供水才被切斷。

  切斷自來水供應,固然需要極其慎重,但這並不意味著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疑似被污染的自來水流入千家萬戶。從新聞報道可知,威立雅公司10日17時就已從多處水樣中檢測出嚴重苯超標,為將潛在危害控制在最小範圍,即使不在第一時間切斷供水,也應通過各種媒介向民眾發出警示信息,這顯然並不難做到。哪怕警示信息最終被證明只是虛驚一場,也必然好過延遲18小時發布。

  值得注意的是,威立雅公司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我們沒有停水的權力……只能向主管部門匯報,由市政府決定”。從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在涉及自來水安全這種極其重要的事項上,政府部門和有關各方的信息溝通機制並不通暢,直接阻礙了苯超標信息的及時發布,也延宕了涉事自來水公司採取緊急措施的時機。

  “差評”蘭州市有關部門的信息發布機制,第二層原因在於“亂語”。可以這樣說,在這次自來水危機中,蘭州有關部門在該第一時間通報信息的時候沒及時發聲,在解釋污染成因時卻又過於草率。當地政府部門曾在11日發布消息稱,苯超標是“水廠泵房清洗作業所致”,這一定性後來被石油管道洩露的結論推翻。

  相關職能部門為何草率地給出如此漏洞百出的污染原因定性,尚有待調查。但從以往的經驗判斷,不排除地方政府有“捂蓋子”的嫌疑。早在3月初,蘭州市民就發現自來水有“異味”,但相關部門僅反覆強調稱水質符合安全飲用標準,還揚言要追究“造謠者”的法律責任。這種地方政府慣用的維穩表述,與職能部門輕描淡寫地將事故倉促定性為“水廠泵房清洗作業所致”,顯然是一脈相承的。

  城市公共管理要做到無懼突發事件,關鍵在於地方政府能夠有效應對。一事當前,政府部門在信息發布方面,既要做到“不失語”,又要做到“不亂語”。這兩點看上去似乎有些矛盾,但其實並不存在衝突。政府部門要想將民眾的“差評”變“好評”,就應在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中吸取教訓,健全和完善信息溝通、發布機制,在“不失語”和“不亂語”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公開和透明消除恐慌、減少損失。(時間:4月14日 來源:海外網 作者:湯嘉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