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如何看待“10萬+可當發期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19 23:27:30


  浙江大學的一紙新規,引發軒然大波:校方近日發布的《浙江大學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明確指出優秀網絡傳播成果經申報認定後,將等同於“一級學術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學術成果。有些媒體由此提煉出“浙大:微信10萬+可認定為一級學術期刊發文”的標題,這也引起不小的爭議。

  在部分媒體發文可視作核心期刊刊載,此前有高校就曾做過類似嘗試;但在未將“優秀網絡文化成果”限定在“論文”或“學術版面”方面,浙大顯然是首個吃螃蟹的。

  說到“10萬+”,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雞湯文、養生帖、標題黨等;提及“學術成果”,人們腦中蹦出的“彈窗”則可能是嚴肅論文、專業理論等。在不少人印象中,這兩者本該沒有交叉。正因如此,當浙大將微信10萬+閱讀量也引入學術成果評判體系時,很多人擔心,這會制造負向激勵,鼓勵部分學者做網紅而非做學界中人,追求點擊量而非秉持質量本位,進而導致學術成果為迎合網民的閱讀口味與認知層次而在質量上做出媚俗化讓步。

  這并非全無道理:學術與大衆品味之間本就有“次元壁”,很多學術理論精深晦澀,跟“爆款”注定無緣,但這無損其專業水准與學術造詣;有些文章雖然有傳播廣度,卻沒什麼學術性價值。讓學術歸學術,保持學術評判標准的純粹性,仍很有必要。

  但這不等於就該對浙大的破冰性探路輕易置否。某種程度上,浙大新規是對現有學術評判體系的補充,而非替代方案;所謂的“10萬+”,不是評判學術成果的關鍵指標,只是評價“優秀網絡傳播成果”時衡量其影響力的非主要、唯一因素。就算有了“10萬+”,還得經過專業學術委員會的評審認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