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僑批看華僑“下南洋”之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12 10:59:56


  中評社香港3月12日電/“下南洋”指的是19世紀中葉以後我國東南、華南沿海民眾為了討生活或因戰亂年代不堪困苦等等原因,大規模遷徙到東南亞的海洋移民現象。“下南洋”在閩南語系也稱為“過番”。

  在福建沿海地區,廣大民眾下南洋的地域主要包括現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國。晉江、石獅人以南下菲律賓為主,永春人以南下新加坡、馬來西亞為主,福清人主要南下印度尼西亞。

  在現存的東南亞僑批中,我們能夠找到華僑記載“下南洋”路線的真實史料。

  下圖所示為丙午年臘月初五即1907年1月18日菲律賓華僑黃開物寄家鄉錦宅社美頭角(當時屬泉州府同安縣,今屬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錦宅村)妻兒的僑批,該封僑批的收批和送批均由郭有品批館辦理。內信寫有:

  “自去月廿三晚在廈起程,至廿四早到汕,廿五早到香,在香本月初二搭大名船前往,至初五日二點鐘抵垊,水途平安。”

  批信詳細記載黃開物從家鄉錦宅經廈門、汕頭、香港中轉,南往馬尼拉的行程:錦宅——廈門(1907.1.7)——汕頭(1.8)——香港(1.9),香港(1.15)——馬尼拉(1.18),路程12天。批信還記載黃開物從香港前往馬尼拉乘的輪船為“大名”號。這是一份華僑下南洋的重要交通史料。


  在清末,如同黃開物一樣,有無數的東南沿海民眾在青年時期背井離鄉,出海“下南洋”。在東南亞落腳後,他們通過一封封僑批和國內親人保持著聯繫,寄錢回家贍養老小。

  下圖所示為1937年2月馬來亞林茂坡李煥月寄德化丁墘鄉陳和衷先生收的僑批。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