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統獨光譜變化的若干跡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6 12:03:40  


兩岸交流止不住,台獨難過萬重山。
  中評社訊╱題:台灣統獨光譜變化的若干跡象 作者:張政(台灣),教育工作者

  作者指出,今年以來,台灣的統獨光譜有若干重要變化。比如,台灣地下台獨電台出現越來越多的「統派」叩應者,而電台主持人亦多半一改過去「聞統則怒」的態度,讓這些「統派」叩應者有同等大鳴大放的機會。認為國、親、新三黨及李敖的尋根、搭橋、民族及文化之旅,對台灣歸向「一個中國」的影響力、震撼力和感召力很大,「兩岸統聲呼不住,台獨難過萬重山」。而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也說明台灣的「族群對立」雖然易被政客挑起,但亦極易受良知驅動而消散。
  
  台獨電台“叩應”節目的變化
  
  過去「台獨」電台的「叩應」節目,是清一色的,是一面倒的,也就是祗能談「台獨」的好,不能稍或論及其禍害,甚至祗准用閩南語講。

  這種專制的做法,會演變成盲人騎瞎馬,會惡化成一種所謂的「義和團」、「極端」或「民粹」。

  近來則不然,主持人多半一改過去「聞統則怒」、「聞外省口音則呈現歇斯底里」的態度,而能讓他們所謂的「統派」或「親中派」的叩應者,有同等大鳴大放的機會,甚至會對極少數所謂的「基本教義派」的粗俗謾罵,給以誠意的勸阻,雖然這些主持人仍堅持「正名」或「趕走外來政權」的制式說法。

  另外一個大改變,是在台獨的電台上,出現越來越多的操道地閩南口音(台語)的「統派」或「親中派」的叩應者,此在過去是很少見的。

  這些人,勇於不斷爭辯,雖然被「急獨」人士謾罵、指責或威脅,但他們卻能慢條斯理、不疾不徐,娓娓道來;而且能引證數據和法理,越辯越雄,讓人折服!

  最讓人震驚的,是常聽到一些叩應者,在前提上表示「支持台灣獨立」、「支持正名建國」,但在之後話語上,卻嚴肅而反復不斷地表示「支持國共和解」、「主張和平統一」,並乘機闡述戰爭之可怕,勸主戰派不要螳臂擋車,同時聲言綠色政權已因黔驢技窮而導致天怒人怨!

  主張「台獨」的叩應者,雖常說「正名可入聯合國」、「正名可免除中共以延續內戰之名出兵」、「正名可讓台灣人有尊嚴」、「為正名應不惜一戰」等語,但這些愚昧謊言,常被後續的叩應者駁斥,他們說「改名更進不了聯合國」、「改名必然立即引發內戰」、「台灣人的尊嚴在能團結在中華民族大家庭裡」、「不惜一戰正是暴虎馮河!」

  兩岸統聲呼不住 台獨難過萬重山

  「文化台獨」份子正如火如荼地在台灣遂行其所謂的「去中國化」的「淨空」陰謀,他們利用媒體和地下電台,製造其所謂的「民氣」。

  他們要台灣同胞毋稱其為中國人,毋以「省」稱台灣,毋以中華文化稱台灣的地方文化,進而計劃將國民身分證的「梅花」圖案,改為「台灣」;將「中國石油」、「中國造船」,改名「台灣」;將小學門堂「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的標語,改為「台灣人」,而實際遂行完成的,是國中社會科教本,全無「中華民國」一詞,十月國慶的「全中國大地圖」場景佈置,亦改為單一的「台灣」。

  尤其在今天的台灣,已難聽到「國樂」和「國劇」(平劇),而「台獨」政權御用教授的共同語言,即「張騫與我們台灣何干!」、「黑龍江與我們台灣何干?」、「滿清紀元與台灣的日治歷史何干?」;教出來的下一代,自然就說「八年抗戰與我們台灣何干?」、「中國與我們台灣何干?」

  所以,在此逐一暗中遂行得逞的狀況下,讓「台獨」首領頗有「木已成舟」、「米已成粥」的得意感,近日,他就打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比方,意思是說「台獨正依計劃的進度進行,你胡、連、宋、郁,就叫你們的吧!」

  然在實質上,無論是尋根、搭橋、民族或文化之旅,對台灣歸向「一個中國」的影響力、震撼力和感召力是很大的。「連爺爺!您終於回來了!」一句頌詞,直到今天被台灣的各種商業廣告隨聲附和著,甚至已出現「台灣不要再執迷下去了!」的模仿語!

  更不可忽視的是,中華文化的根深植在台灣的土地上,她會利用各種時機,呼喚出台灣同胞的中國人意識。位在高雄縣鳳山市的一座「五福大帝廟」,在今年八月十四日傍晚的一場「中元普渡」典禮上,有三位信士手拉電胡琴,大聲演奏「蘇武牧羊」國樂,此讓會者無不動容。

  「中華文化」藏諸台灣的各處廟宇,在「文化台獨」份子千方百計「去中國化」的今天,竟有一群群的「現代蘇武」呼籲出「野幕夜孤眠,心存漢社稷」、「歷盡難中難,節旄落盡未危」的心聲,期待一日「生隨漢使歸」,看見中國的統一。

  扁政權已公然反對「一中」,政權出版品亦公然將「台獨」真理化,必然化和神聖化,「台獨」首領還裝胡塗地跑到「反台獨」、「主張統一」的金門「八二三炮戰陣亡將士」公墓前獻花。然「民族藝人」夏褘、「愛國僑領」陳香梅,卻能在台灣用普通話發音的「小放牛」、「滿江紅」和用吳語發音的「愛拚才會贏」,掃盡了這一切妖氛!

  「族群對立」易被政客挑起,亦極易受良知驅散

  台灣人的本質是族群包容的,自從此次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選舉,可以清楚看出。在此次的競選上,馬英九是外省人,另一競選者王金平是本省人,而國民黨員的百分之八十是本省人,但當選黨主席的竟然是外省同胞。

  然為何一到選舉或權位爭奪時,族群對立意識就產生?這是因為民性極易受到政客的挑撥所致。

  一到權力爭奪時,不但要分族群,也要分台灣的南方北方,也要分澎湖、台南,最後弄到台中人不能管高雄的事,台北觀點不能用在高雄地方;台灣所以會出現無史、斷史和顛倒歷史的情況,全因黨同伐異、彼此否定之故,三、四年來,無有休止!

  而「台獨」的本質,就是過去「分類械鬥」的延續,台灣在荷據、清治及日據時期,即有此等「彼此分裂」、「相互攻伐」的情事。日本統治昔名之為「分類械鬥」,即河西的可與河東的人鬥,姓張的可與姓劉的鬥,賣魚的可與賣肉的鬥,泉州來的可與漳州來的鬥。

  所以在這種民性下喊「愛台灣」或「為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打拚」的語言,實際就充滿了「大河洛沙文主義」的意涵了。它的實質內容竟是「河洛人利用客家人和原住民,以孤立及排斥外省同胞!」

  然而,越是這種民性,越易受良知與理性的驅動而改變,就像「台獨」地下電台,已無法招架「主統」人民的「叩應」一般,這種新現象,就像馬英九當選黨主席一樣讓人感佩!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11月號,總第95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