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袁騰飛錯在何處?

http://www.CRNTT.com   2010-05-21 10:19:39  


 
新聞鏈接7: 

如何在課堂上談政治

2009年01月14日23:45南方網吳澧

  拙文《學術與灌輸》見報後,收到一些讀者意見,主要說學術與政治難以分隔,在中國尤其如此。其實,拙文並沒有說學術與政治無關,課堂上甚至會有非談政治不可的時候。但是,即使必須談政治,最好也能化為學術來談,而不是把現實政治直接搬進課堂。

  所謂政治的學術化,簡單地講,就是從歷史、文化比較等多種角度審視某一政治現象,揭示該現象的內在複雜性。

  舉個“學術化”的具體例子,《禮記》“禮運”篇的“大同”章。這是儒家理想社會的經典描述,讀文史哲的都可能學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清代大儒王引之說“選賢與能之與,當作舉”,並引其他古籍為證。“選賢與能”又寫作“選賢舉能”,這就是“選舉”一詞的來歷。這裡的“選舉”,是上面的官選下面的人,但選的時候要出於“天下為公”之心——理論上,相當於現在組織部門的工作,也算源遠流長。換成英文,相當於select而不是 elect。

  而在當今白話裡,“選舉”一詞,含義皆為 elect——然後就熱鬧了,現實政治幾乎不可避免地要進來。有些教師痛斥西方民主是假的;也有教師會說:正如溫總理所言,“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並非資本主義獨有,而是人類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民主選舉是個好東東,中國人也要用一用。前一種說法,做到大學生,至少聽過三百遍;後一種說法,雖然罕見於宣傳陣地,卻廣泛流轉於其他信息渠道,學生通常也熟悉。兩種說法對他們都不新鮮。

  但教師並不是非要為“選舉”下價值判斷的,他也可以給學生分析具體細節。西方媒體常說中國沒有民主,但按數量,甚至按比例,中國的受選官員,大概遠多於美國。因為國內一選就是選一個委員會,少的幾個人,多的能有幾百人。而美國的選舉,或是選一個代表,然後代表在議會或某個委員會為選區民衆謀利益;或是選一個頭領,然後頭領選賢舉能,任命方方面面的主持者。這些所謂的“政治任命者”(politicalappointees),通常是相當忠於頭領的,不會輕易鬧別扭。

  指出兩國在“選舉”這同一詞匯下的區別後,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討論由此帶來的不同。美國的 leadership訓練,一是團隊精神,相當於選上代表之後,如何與地位平等的其他代表合作;二是主動精神,相當於選上首領之後,如何帶動那些被自己挑出來辦事的下屬。而在中國,按毛澤東關於當好黨委書記的指示,一把手要學會“彈鋼琴”,要團結黨委一班人,要克服派性和山頭主義——因為選出的委員會裡可能有上級派下來加強領導的副職,或上屆班子留下來的老委員,或對書記不滿的部分群衆選進來的新委員,他們不一定那麼買書記的賬。

  列出選舉結果之不同後,可以繼續討論兩種方式的優缺點。美國選頭領的方式比較有效率。而那位向中央上書說“農民真苦”的李昌平,當年可謂尚方寶劍在手,七位政治局常委都作了批示,要求省里縣裡支持他的改革。但他只是個選出來的鎮委書記,管電管水的部門頭兒都不是他挑的,不給錢根本調不動。李昌平宏圖無法施展,最後走人了事。選頭領方式的缺點,當然是容易結幫營私。美國也有這問題,但他們選舉文化深厚,大不了幾年後選民把營私者選下來。

  國內這樣在基層選委員會,如果只是管管私事衝突,應該還是有效的;但要改變面貌擴大建設,就比較難。難怪蘇聯在斯大林時期,經濟上實行廠長負責制。但在中國,蘇聯的作法曾經被批判為不講政治的“修正主義”。

  上面討論的細節問題,並不犯忌,教師甚至可以全盤引用《人民日報》的資料。而且全部討論可以放在研究儒家理想社會的框架裡。愚意以為,這樣“學術化”之後,學生倒是可以學到一些新鮮想法,有助於他們今後進入社會。

  課堂上,沒有政治批判對象也沒有政治效忠對象,只有學術研究對象。如果學生學會了學術性的分析方法,見到大名詞,就鑽到下面去分析這一概念在具體時空的具體細節,你不用向他們灌輸也不必擔憂他們被人灌輸,放心讓學生自己折騰好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