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抑通脹需約束公共投資擴張

http://www.CRNTT.com   2011-07-26 08:34:09  


 
  國內累積的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壓力,源自勞動生產率的提速。但這種變化並非來自於價值型和創新因素所致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結果,而靠的是公共投資的全面提速。世界銀行最近的報告測算,上一個十年中國國企改制等結構性改革引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效力已經消失。

  中國順差的減少並非經濟效能的改善,而是“投資”轉化為了“進口”,這非真正的經濟再平衡的發生,而是失衡的進一步惡化。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罕見地錄得季度逆差。高速增長的進口反映出經濟增長愈來愈倚重於投資。中國的保障房建設、高鐵工程、水利興建以及各級政府反危機政策中已經鋪開的在建項目投資規模,累計高達GDP的1.2-1.3倍,拉高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導致中國貿易條件快速惡化。

  國際收支失衡本質上是一個內在的宏觀經濟的總量問題,並不直接取決於貿易政策或產業競爭力,最終取決於國民儲蓄率和投資率,因為它們決定了資本的國際流動。改變人民幣“水管”的粗細解決不了結構問題。

  當前中國的可交換部門扮演著一個十分尷尬的角色,其吸收就業的貢獻遠遠超過其對經濟速度的推動。升值後,出口行業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它們將解雇工人,而工人將隨即減少消費。被擠出的資源強化了資產部門的膨脹,中國對出口過度依賴的下降,轉化為對投資的更過度依賴。但外匯占款的增長動力不會衰竭,或進一步上升。

  改變結構只能抑制公共投資,中國沒有捷徑。經濟邏輯的結論是,只要投資還在迅速增長,就需要家庭部門提供更多補貼,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就將停滯不前。從這點上說,中國離再平衡的道路漸行漸遠。

  而從內生圈看,貨幣供給並不完全是由央行自行決定的,而是由一國經濟活動內生地創生出來的。自1996年中國正式確定了貨幣供應量這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開始,中國貨幣當局的貨幣供應量目標就幾乎沒有實現過。

  中國的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通過各種方式控制土地、礦產等要素的價格,並控制著稅收、收費、准入等對經濟和金融活動有著絕對影響力的多種要素。掌握著被銀行視為最值得信賴的抵押物,事實上也就掌握了貨幣的創造權。過去兩年,廣義貨幣增加和基礎貨幣的增加之間的差額為19.5萬億元,本質上是在政府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促動下各商業銀行信貸急劇膨脹而“內生出來”的結果。

  應該認識到的是,政府型經濟的內質是通脹型經濟。舉個例子,為什麼中國的物價高?可以歸因於中國的物流成本高,錢都讓中間環節收走了。但為什麼物流高、公路費多呢?其實根子還在投資,建成的項目達不到預期的客流量和車流量,所以就支持不了“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所以只能多設卡、多收費來彌補量的不足。從專業角度講,基礎設施使用率不足本質就是泡沫,專業術語叫投資的內部隱含報酬率低下。根子還在公共投資效率,效率低下的宏觀效應最終都會反映到價格上,這叫通貨膨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