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日本開拓團:沒有槍的殖民者

http://www.CRNTT.com   2011-08-02 10:03:15  


 
歸國

  與滯留在外的同胞相比,能够返回國內的也不見得更好。在每一個海港,到岸的船只上擠滿了失去孩子的母親和失去父母的兒童。他們少得可憐的行李中,最為常見的是親人或戰友的骨灰盒。“許多成年人,數年後從海外歸來,發現自己的家已經無跡可尋。城市中的街區整個被夷為平地。父母妻子在空襲中被炸死或疏散到了鄉下。”當時,日本有近900萬人無家可歸,從海外歸來的人們又不斷加入難民的行列。

  一些老兵回到家鄉後,竟見到了自己的墓碑或是傷心地發現妻子已經改嫁他人。而“對於絕大多數原陸海軍士兵來說,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發現自己歷經千難萬險,卻被當作賤民對待。”約翰·W·道爾在《擁抱戰敗》一書中說,“到1946年歸國潮蜂擁而至之時,國內的民衆已經持續了解到帝國部隊在中國、東南亞、菲律賓,乃至對盟軍戰俘令人發指的暴行。結果,許多退役軍人發現,他們不僅被看作是沒能完成使命的失敗的群體,而且被假定為參與了不可告人的壞事的個體。”

  從1945年10月到1946年底,大約510萬日本人回到了祖國,1947年,又有100萬人重新踏上日本的土地。至此,仍有大約40萬人留在海外。這是一個永遠也凑不齊的數字——大量人員下落不明或詭異消失。

“孤兒”與亡魂

  幾十年後,當又一批同胞返回日本時,他們的經歷則訴說了歷史的尷尬。

  日本戰敗時,因為饑餓、逃難、或父母雙亡,許多年幼的日本孩子被“遺棄”在中國。後來這些孩子被中國家庭收留,并撫養長大,這就是日本政府所謂的“殘留孤兒”。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的《朝日新聞》注意到了這一特殊群體,此後民間團體不斷向政府請願,呼籲政府尋找并安置這些被棄同胞。1981年日本開始有組織地尋找“殘留孤兒”。據日本厚生省統計,截至1999年底,已有2285名“殘留孤兒”回日定居。

  “孤兒”還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先的土地上,有些人的亡魂卻注定要在異國飄蕩。

  日本有個古老的習慣:倘若將客死異鄉的人的遺體上的一片指甲或一縷頭發帶回家,那麼就可以看作是逝者安眠於故鄉了。所以在蘇聯的勞改營裡,有這樣一條規定:不許肢解日本人的屍體,不許秘密掩埋,以便日後把他們運送回國。

  將日本戰俘的遺骸運回日本的工作,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下半葉就已開始。最先被運回的是身份明確的戰俘遺骸,而沒有確認身份的死者遺骸則埋葬於前蘇聯境內。

  1991年戈爾巴喬夫訪日期間將一份在蘇聯勞改營中死掉的日俘名單轉交日本政府,并同意日本在戰俘墓地開展掘屍檢驗工作。之後日本對大約8000名死者遺骸進行檢驗并運回日本。但確定當年日本戰俘墓地的位置是件極為困難的事。

  當年埋葬死者時,工作過於馬虎,墓地上留下的識別標志太簡單,或者多年之後墓地的位置上建起了學校、商場以及其他建築物,更多的墓難以找到。而有時即便找到了墓穴,結果也會令人失望。因為“幾乎每個日本戰俘都鑲有金牙”的傳聞,當地地痞流氓早就殘忍地盜走分割了屍體。這些日本戰俘是永遠都不能安眠於故鄉了。

  在《海角七號》中,友子的情書中寫下并不是一個人的辛酸:“我是戰敗國的子民,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我只是個窮教師,為何要背負一個民族的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