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秦曉:中國改革不能止步

http://www.CRNTT.com   2012-01-24 08:59:36  


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 (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月24日訊/“中國過去30年的成功,是由於實行市場改革的緣故。要繼續前進,中國現在必須轉變政府在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繼續朝著建設自由市場體制的方向推進改革。這是一項未競的使命。”南方網昨天登載博源基金會理事長秦曉的文章“中國改革不能止步”:

  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中國,人們普遍認為,社會主義政府是窮人的救星,而自由市場則會危害社會。然而,60年代末被下放到內蒙古農村接受再教育時,我認識到,這種意識形態狂熱掩蓋了我們計劃經濟的內在缺陷。這正是我要講述的中國故事的開端。

  作為一名企業領導,我親身經歷了過去30年的改革,對中國必須應對的問題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中國正處於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後期階段——我們關於政府和市場關係的討論,與那些具備成熟市場體制的國家大不相同。

  即使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裡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我們的辯論仍圍繞著以下問題:這樣的成功是政府控制的結果,還是自由市場的作用?對這個關鍵性問題的回答,將決定中國的未來。中國將繼續推進尚未完成的自由市場改革,還是就此結束歷時30年的轉型?中國的經濟問題和社會摩擦是源自於市場改革本身,還是改革進程中的瓶頸和倒退所致?中國的政府主導型經濟模式,究竟是一種已實現目的的轉型安排,還是一種應進一步深化的創新?

  在解決經濟問題的過程中,民主政府由於受到選民偏好和黨派鬥爭的束縛,可能會犧牲效率、或是做出過度反應。現代民主體制和市場機制並不總是理想的搭檔。然而,世上沒有烏托邦,也不存在完美的體制。這些體制能否自我維繫、並為社會所接受,關鍵在於它們能否避免犯重大錯誤、具備糾錯機制,並做出相應的調整。

  在歷史上,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曾尋找過現代市場體制的替代模式。主要的兩項試驗是蘇聯時代的“列寧-斯大林模式”和“東亞模式”,前者是毛澤東時代中國計劃經濟的基礎,而後者則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為代表,這種模式在日本和一些東亞國家創造了經濟奇跡。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