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陶然:不改革就沒有“下半場”

http://www.CRNTT.com   2012-10-20 09:28:06  


 
  “招商引資”使土地利用結構失衡

  新京報:你多次提到地產泡沫和土地財政的循環,能具體解釋一下這種模式嗎?

  陶然:這涉及到中國過去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真正將“中國模式”和傳統“東亞模式”區別開的,是在中國地方政府層面展現出來的強大動力。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社會對私營企業的歧視減少,資本、勞動力、原材料和產品逐漸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比較自由地流動。這時以地方國企和鄉鎮企業為主的製造業產能過剩,開始虧損。

  與國企和鄉鎮企業不同,私企有更大的流動性,這就導致地方政府開始進行非常激烈的招商引資競爭來擴大稅基。

  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政府雖然從製造業發展中拿到的分成比例小了,但製造業的稅率提高,所以地方從製造業獲得的實際稅率並沒有下降。

  與此同時,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的發展可以給地方政府帶來營業稅和土地出讓金,而製造業對服務業,尤其是房地產業發展存在溢出效應。因此地方政府進行製造業的招商引資,可以帶動本地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發展,並給地方帶來預算外和預算內收入。所以,地方政府通過大規模投資於工業開發區,並利用各種優惠條件來進行工業招商引資的積極性並沒有下降。

  新京報:由此引發了什麼問題?

  陶然:這種發展方式下,中國城市的土地利用結構出現失衡:一方面,廉價的製造業用地導致各類工業開發區用地不集約,浪費了寶貴的耕地資源。

  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為了最大化商、住用地出讓金收入而必然會進行壟斷、控制性供給,流動性過剩與住宅用地供應不足導致房價在過去10年以來迅速增長乃至泡沫化。

  中國發展不能走美國模式

  新京報:關於劉易斯拐點的研究,你提出如果戶籍和土地制度改革,中國會釋放更多的勞動力?

  陶然:舉個例子,目前在城市裡面的農民工,特別是女性如果到了30多歲,很多就回去了,因為城市裡面房子買不起,而小孩在城市裡面沒法上學,她就回去照顧小孩了。男的到了40多歲可能也回去了。

  但在一個正常的城市化進程裡面,房價沒有泡沫化,孩子上學沒有問題,這些人應該都在城市裡面定居下來。一般城市化過程中,農村遷移人口到四五十歲繼續在城市工作是非常常見的,但在中國,到了這個年紀之後都回去了。如果能通過土地、教育改革讓流動人口定居下來,就會釋放很多勞動力,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勞動力因為制度因素而無法充分釋放。

  新京報:但從目前的現狀看,戶口只提供三種公共產品,其中包括住房保障,因此土地制度與戶籍也是緊密聯繫的?

  陶然:最困難是住房。現在戶口對應的公共產品是保障性住房,但土地制度改革之後,政府可能不需要提供多少保障性住房。由本地農民提供,由市場來提供就好了。而一旦土地制度改革後,政府還可以抽取更多稅收,其中一部分用於農民工子女教育,戶籍改革也就完成了。

  新京報:有一個時興的問題,與你之前的研究領域也有些相關。展望未來,有人說中國人不可能有一個“美國夢”,即住大房子、開大汽車、高消費等。你怎麼看?

  陶然:每個國家的資源禀賦不一樣,不是只有”美國夢”才是發達國家的表現。現在韓國、日本都是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也不都是大房子、大汽車。

  中國的發展不需要美國的模式,只要達到日本韓國這樣的經濟發展水平,每個人都有比較體面的居住環境,正常的出行環境,能享受基本的清潔空氣,有穩定的收入和社會保障,就已經很好了。而這些通過改革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