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奶粉限購”讓香港大陸兩敗俱傷

http://www.CRNTT.com   2013-02-26 10:34:36  


 
  ■ 面對中國大陸劇增的奶粉需求,“限購潮”有其合理性

  部分嬰兒奶粉是生活必需品且生產周期長,應對短期內銷量猛增只能限購

  一方面,嬰兒奶粉並非純粹意義的普通商品,作為母乳的替代品,在母乳不可保障的情況下,嬰兒奶粉就成了嬰兒的基本生存必需品。特別對初生到6個月大的嬰兒來說,這個階段的嬰兒只能喝奶粉,不像稍大的孩子還能吃輔食,無奶粉對於嬰兒而言意味著斷糧。

  另一方面,從源頭上來說,由於對國內奶製品安全的擔心,中國民眾認定的優秀奶源國如新西蘭、澳洲、荷蘭等地,資源有限,在現有奶牛數量下,即使奶粉廠商繼續加大馬力生產,也無法滿足需求的全部增量。而奶粉業還有特殊性,要增加產量,同時保證質量,只能容生產廠商一段時間,使其增加奶牛數量,提高生產線產量。

  需要補充的是,中國每年出生約1700萬左右新生兒,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所催生的中國奶粉“掃貨”大軍,在短期內優質奶源地奶粉產量也不可能以迅速提升的情況下。不少國家或地區出於保護本地居民嬰兒用奶安全的考慮,採取短期限購措施也是合理的(由於關稅,優質奶源地的本國品牌更有價格優勢,所以限購多限於本地品牌奶粉)。

  歐美嬰兒奶粉包含政府補貼,搶購等於搶福利,當然會限購

  在歐美,部分嬰幼兒奶粉作為特殊群體的生活必需品,一直是政府補貼的對象,這就使得歐美許多國家的奶粉價格比國內低很多。比如,荷蘭是為了鼓勵生育,會給予嬰幼兒產品很多優惠待遇,同樣一罐荷蘭美素奶粉,國內市場與荷蘭市場價格可相差百餘元。在英國,奶粉屬於福利性食品,政府補貼力度更大,以惠氏在英國銷售的Sma1階段900克奶粉為例,價格約合人民幣101元,而國內同品牌下的售價則為248元。在美國,嬰兒奶粉雖然售價昂貴,但美國政府也會對孕婦和嬰兒提供每月數十到數百美元的補助。

  所以,與奢侈品等其它消費不同,愈演愈烈的海外奶粉搶購潮其實變相搶食了這些國家給予本國嬰幼兒群體的優惠補貼,勢必引發當地納稅者的不滿,從而使得相關政府機構對奶粉下達限購令。

  ■ 但用“真限購”去解決“奶粉荒”的偽問題是矯枉過正

  理性的看:“奶粉荒”在香港就是個“偽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