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五大領域明後年將加快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3-11-20 09:06:42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訊/在中國人的眼中,“三中全會”差不多成為改革的代名詞,其中換屆的“三中全會”尤其值得關注。十八屆三中全會不僅同時具有這兩個特點,而且它還有第三重背景,即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嚴峻的外部和內部挑戰的情況下,需要新一屆政府作出重大戰略決策。這一決策的核心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為新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最後“一跳”。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堪比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和決定的發表也充分顯示了這確實是一個新的“改革盛宴”。 

  中國證券報發布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經濟運行與發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廣文章分析,有兩點超出預期,成為新一輪改革的最大亮點,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形成了完整、全面的改革思路,預計明後年將會在一些人們十分關切的領域率先突破。

  第一個超出預期的方面,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的最大亮點是提出市場作用“新說”,將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由“基礎性”提升到“決定性”。與社會普遍預期相同,這次全面深化改革方案重點仍在經濟領域,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提出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幾乎所有人都沒預期到的。不僅如此,它是重大的市場理論創新。

  我們不妨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政府與市場關係”提法的演化說起。改革開放之初,並不想從根本上改變計劃經濟體制,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市場僅起補充或輔助作用,“政府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可以說是80年代最鼓勵人心的對市場與政府(或計劃)關係的理解,在資源配置或決定價格上,許多人仍主張計劃或政府為主,市場為輔。而鄧小平南巡講話是我們對計劃與市場的作用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市場與計劃都是手段,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在資源配置中需要計劃與市場“兩只手”,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十四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個基礎性作用在當時還加了個限定詞,即“宏觀調控下”,完整的表述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後來去掉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這一限定詞,正式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發揮基礎性作用。”基礎性作用的概念實際上就是法國年鑒學派的上層組織理論所講的“下層組織”,具體來講是指商品價格的完全市場化,而要素市場仍受嚴格的政府管制,仍然不能市場化。這就是“大雙軌制”。也就是說,市場管一半,政府管另一半。隨著中國經濟和市場制度的演化,這樣的“大雙軌制”導致的競爭不充分、分配不公平及資源配置的扭曲越來越明顯,需要將所有的要素價格市場化納入整個市場化改革的框架。而十八屆三中全會恰恰解決了這一根本問題,就資源配置而言,只有市場機制是根本性的、決定性的,政府的作用僅是輔助性的。政府與市場關係被最恰當地描述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最大的貢獻是:明確市場與政府作用的對象不同,在資源配置上市場必須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將是最小化,而政府的作用主要將限定在公共領域或市場環境方面。因此,就經濟改革而言,這是一次最到位的改革,改革進入到下半場,主要是要素市場化改革和全面破除各種市場壁壘。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