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潘錫堂:反服貿 誰被綁架誰悲哀?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00:12:16  


 
         反服貿抗爭切不可以脅迫手段標榜“民主”

  如果服貿協議不能走出“立法院”,台灣自絕於區域經濟整合,必然產生骨牌效應而被邊緣化,台灣人民就得勒緊褲帶過日子。

  學運總要保留可與“政府”談判的空間,才能談判出雙方都可接受的共識。然而,學運訴求依然堅持退回服貿協議、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先立法再審服貿協議、召開公民憲政會議,沒有絲毫讓步的想法。然則,學生抵死不讓步的四項堅持,更轉化為所謂的下一步堅守的“三大戰線”:兩岸協議監督草案須落實民間版的原則、服貿協議審查、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彷彿已對反服貿張起金鐘罩而變相的形成“少數霸權”。

  其實學運學生及其訴求,完全沒有代表台灣人民的正當性。若學生夸言“青年學生開始治台”,根本就是假借“反服貿”以遂其“反民主”的霸權作為。所幸,在學運喧鬧了十天之後,各方“反反服貿”聲音已響起,例如:有網友組成“白色正義聯盟”,號召群眾於青年節從台北車站走向街頭,對抗“自以為是的學生霸佔‘立法院’”;又如:全台各大工商團體也紛紛公開表態支持服貿。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撰文說,這場學運“先標舉民主,卻違反民主”,已使自己陷入困境。真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民主”就是自己有說話的自由,但也必須尊重他人的意見;如果將自己的意見視為對他人的命令,並以挾制的手段脅迫他人屈從,那就是“民王”,不是“民主”。

  服貿協議是一爭議性議題,民調顯示支持者及反對者不相上下;且“程序爭議”大,“實質爭議”較小。這場學運使民眾有了聚焦於爭議的機會,但服貿協議的法制結論為何,仍須待“民主”機制決定,不能決定於任何“民王”的命令或挾制。

  學生之所以能佔據並挾制“立院”,其實是因政治上的寬容與投鼠忌器的現實顧慮;但就“民主法治”言,這樣的行為絕無正當性。若學生竟將這種“民王”行徑視為“民主”,不啻是在試探人民的善意與耐性。

  試觀江揆和馬英九先後發表公開談話,卻顧忌著學生的憤怒和不滿,無法提出強而有力的主張。其中一個明顯的問題,是“馬政府”一直未能將社會上支持服貿的沉默力量當成後盾,卻讓自己的神經被學生掐在手裡。然而,支持服貿協議的人呢,他們也是“人民”或“公民”,但在學生高呼“人民反對服貿”的聲浪裡,他們卻被化為烏有了。

  反服貿學生團體佔領“立法院”運動持續虛耗台灣的社會成本,讓原本沉默的大眾,決定不再沉默。這些日子以來,“立院”學生口口聲聲要“馬政府”聽聽“人民”的聲音,如今另一種“人民”的聲音出來了,學生是否也該傾聽?

  事實上,集會自由保障的是“和平集會”,以不妨礙交通、秩序及他人權益的意見表達為前提,而不是無限制的衝撞或佔領。在民主社會,無論有無《集會遊行法》,也不論是“許可制”或“報備制”,沒有任何社會能容許群眾闖入“政府”機關,佔據空間並妨礙其運作!

  而這次學生群眾佔領“立法院”20多天,甚至衝撞“行政院”,不僅逾越集會自由保障的範圍,更會動搖社會大眾對集會遊行的信心。集會自由需要公民素養,方不致高喊反服貿,卻不知服貿何物;強調“捍衛民主”,卻從校園到網路都凝塑了不容異見的氛圍;標舉“公民不服從”,卻徒見挑戰法律的“不服從”,而未見理性負責的“公民”,在在體現了過頭的台灣民主的悲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