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盡快實施以城市化為中心結構大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14-07-22 09:00:03  


 
  第一,認為經濟下行具有合理性,是在向“長期內在增長率回歸”,因為長期的“超常規”增長本來就不具備可繼續性,因此所有關於“崩潰”、“危機”和“硬著陸”的說法都是杞人憂天。

  這種認識的錯誤,首先是武斷地否認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長期高增長的可能,認為其他國家沒有出現過的事,在中國也不可能出現。但是這些觀點是否也看到,9%以上的增長率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持續了30多年,早就打破了國外僅能保持十年的記錄,而在過去這30多年中,中國又出現過多少世界上沒有出現過的事?比如,世界各國最高的鋼產量都沒有超過2億噸,中國現在卻超8億噸。

  其次,凡是健康的經濟增長都會具有合理的投資回報率,而這又是建立在合理的設備利用率水平上。美國戰後近70年的時間里,設備利用率長期穩定在85%左右,經濟增長率卻在上世紀70年代完成工業化前後,經歷了6%和3%這兩個台階。中國目前的情況是,在2011年經濟展開下行態勢以來,就始終伴隨著設備利用率的不斷走低,已從2007年的90%以上的高峰下滑到目前的接近70%,這是生產過剩的典型標誌。生產過剩迫使經濟增長率不斷下行,而過剩持續嚴重,終將會引發生產過剩危機。所以經濟增速持續下滑趨勢,不僅不具有合理性,還具有極大危險性,如果繼續用這樣似是而非的道理麻痹自己,只會延誤調整時機。

  當然也不同意用“崩潰”、“硬著陸”這些說法來描述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拋開有些人惡意唱衰中國的險惡用心不說,這些詞匯都不是對目前中國經濟矛盾的準確描述,所以還是用生產過剩危機來描述才更具有分析問題的價值。如果是用危機的觀點分析,戰後很多學者都同意,如果經濟增長率從高峰下跌一半,並且設備利用率下跌到75%以下,就是爆發了危機。在世界進入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的今天,生產過剩危機的性質和形態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如果用經濟增長率下降到長期平均增長率一半以下就是進入了危機狀態,可能更為合適。對今天的中國來說,那就是經濟增長率下跌到5%以下,就可以認為是進入了危機。從2008年的經驗看,在外圍危機爆發時,中國經濟增長率也會突然下降一半,比如從2008年的11.3%猛然下跌到2009年一季度的6.6%,所以也需要警惕,如果明年國際金融危機再度來襲,中國某個季度的增長率可能會突然跌到4%以下。

  第二,認為資產泡沫的嚴重性大於實體經濟,所以把防範風險的重點更多集中在地產和金融領域。去年以來房價開始下跌,目前已擴大到8成主要城市,即使在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房屋銷售也明顯萎縮。在過去三年的經濟下行中,只有房地產投資增長還明顯高出投資平均增長率,是經濟中唯一保持活力的領域,但是到目前階段,這個最後支撐住增長的支柱,也慢慢倒了下來。由於高達幾十萬億元的社會融資中,至少有6成以上是圍繞房地產發生,房產泡沫破裂又會導致金融市場動蕩,所以各方面對房地產泡沫破滅與金融市場危機的擔心,目前相當高漲。

  凡是世界上已經發生過的大的資產泡沫危機,在爆發之前無一例外都是出現了實體產業的生產過剩矛盾,因此都是實體產業的資本沒有出路,才大規模向虛擬經濟領域轉移,才催生出資產泡沫。比如1929-1933年大危機,就是因為美國生產過剩日益嚴重,才催生了股市泡沫。日本1990年資產泡沫危機爆發前,是因為“廣場協定”逼迫日元升值,日本產業資本繼續出口沒有錢賺,才湧向了地產和股市領域。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則是出現了新全球化浪潮,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加入世界貿易體系,使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失去競爭力,才大規模轉向虛擬經濟領域。在今天中國可以看得更清楚,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中斷了中國外需,導致國內產能突然剩餘,由此引起了產業資本向製造業之外的賺錢領域轉移,或是去炒房,或是去炒社會融資等。所以看似資產泡沫危機,實則是實體產業危機,從這個角度說,要想化解資產泡沫危機,不從化解實體經濟危機入手,就是“揚湯止沸”,越化解越嚴重。

  必須看到,在次貸危機爆發後,中國與發達國家雖然同時陷入危機,但危機的性質是根本不同的。在發達國家是生產不足,而在中國卻是生產過剩。發達國家之所以把救市措施高度集中於增發貨幣,是因為推動新全球化的因素至今仍存在,發達國家想走回“再工業化”的路子已無可能,因此只能靠增發貨幣創造需求泡沫,增長也只能是需求的增長。正是因為這種虛擬經濟相對於實體經濟再度膨脹的趨勢,才構成了發達國家必然是走向下一場危機的格局。但是中國不一樣,中國存在著嚴重的二元結構,城市化嚴重滯後導致人口主體仍處在低收入、低消費階段,這就給中國的實體經濟增長保留了巨大的後續增長空間。所以,中國完全沒必要像西方國家那樣,主要依靠貨幣政策來解決目前的矛盾,而是應該盡快轉入以城市化為主要方向的結構大調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