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如何理解“一個中國框架”?

http://www.CRNTT.com   2014-08-05 00:33:09  


 
         “各表一中,互稱當局”是一個中國和兩岸政治分歧的完美結合

  要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就要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形成更多的共識和更清晰的認知,這是根本性的問題。否則,兩岸關係始終是在“不信任”的沙丘上發展。另一方面,兩岸又要面對雙方的政治分歧。如果僅僅強調“一個中國”而不去觸碰雙方的政治分歧,台灣對於兩岸關係發展仍有相當的疑慮。

  兩岸的政治分歧最初表現為兩岸“法統之爭”,當前則主要體現為台灣的政治定位。台灣一些學者將其稱為“中華民國問題”,認為大陸只有接受了、承認了“中華民國”,兩岸政治關係才能向前發展。但是從兩岸關係的現實發展水準來說,完全回避“中華民國”固然不是解決問題之道,但要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同樣也不是解決問題之道。我們必須找到第三條道路、第三種方案,這個方案既要能夠體現一個中國,也能體現兩岸政治分歧,既能照顧到台灣對“正視中華民國”的關切,又能照顧大陸對“一個中國”的關切。“各表一中,互稱當局”就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案,它能把“一個中國”與“兩岸政治對立”較好地融合在一起,具體來說,它具有以下三個優點。

  第一,“各表一中,互稱當局”是過去幾十年兩岸關係實踐的理論化。討論兩岸政治關係問題,不能是閉門造車,製造新名詞,而是要把既有的實踐經驗進行理論概括。“各表一中,互稱當局”並不是什麼新事物,實際上,兩岸各自的法律文件就是這樣規定的,過去幾十年裡兩岸之間也是這樣實踐的。雙方都堅持自己是“正統”,就認為對方是一個“當局”,不僅在國際場合如此,在兩岸互動上也是如此,否則就不會“兩會”機制。所以,“各表一中,互稱當局”是植根於兩岸關係實踐,具有現實的實踐基礎。

  第二,“各表一中,互稱當局”能面對兩岸的政治爭議。如果用“各表一中,互稱當局”來詮釋“一中框架”,實際上是給了“中華民國”自我表述的空間,有利於滿足台方對於“正視中華民國”的要求。具體地說,站在我們的政治立場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國號,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殊地區(我們目前稱之為地方政權),兩岸之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當局的關係;站在台灣的政治立場上,“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國號,大陸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特殊地區(他們目前稱之為政治實體),兩岸之間是“中華民國”與大陸當局的關係。兩岸“互為主體”。⑨所以在“各表一中,互稱當局”這個論述中,“中華民國”獲得了表述的空間。

  第三,“各表一中,互稱當局”能擱置兩岸的政治爭議,不會造成“兩個中國”。“各表一中”與“一中各表”之間有一個微妙的差異。“一中各表”雖然承認兩岸是一個中國,但是它的核心是“各表”,而沒有特別強調兩個“國號”之間互不並存,所以很容易各說各話,最終滑向“兩個中國”。而“各表一中”的核心是“一中”,也就是2013年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復電中所說的“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它一方面承認了兩岸對於“國號”存在分歧,但是它強調兩個“國號”之間互不並存。同樣“互稱當局”也同樣表明兩岸不是“兩個國家”。所以“各表一中,互稱當局”內在地包含了兩岸兩個“國號”互不並存,兩岸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就否定了“兩個中國”的可能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