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警惕國際資本唱空投資中國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5-11-14 08:21:33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電/國家外匯管理局日前公布的2015年三季度及前三季度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初步數據顯示,除了經常賬戶表現未發生根本性逆轉之外,資本和金融賬戶出現了較大逆差,其中,非儲備性的金融賬戶逆差3498億美元,儲備資產減少2277億美元。其中尤以第三季度的逆差最為嚴重,當季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逆差2239億美元,儲備資產減少1605億美元。似乎印證了摩根大通不久前發布報告所稱的新興經濟體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資本外流現象。

  屬於“金磚”的資本時代終結?

  證券時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稱,根據摩根大通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及第三季度,新興市場資金共外流5700億美元,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經濟大面積失血,已令相關國際投資者改變投資組合。例如,曾一手造就“金磚國家(BRICs)”亮麗名詞的高盛,上月即關閉了BRICs基金,旗下投資將並入其他新興市場投資組合,所謂屬於金磚國家的投資時代,似乎正在終結。

  沒有人否認,作為全球資本市場上最具實力的超級投手和金融符號創意的大本營,高盛對中國和其他金磚國家資本市場有著巨大影響力。當年,若不是其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的天才創意,也就沒有大名鼎鼎的“金磚國家”以及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一系列創意設計衍生品。12年前,奧尼爾的研究團隊發表報告稱,2039年金磚四國的經濟規模將超過最大的西方經濟體;12年後的今天,金磚國家中,僅中國一家的經濟規模即達到美國的60%。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發達國家對全球產出的貢獻已經少於新興經濟體的貢獻,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4年的54%降至2014年的43%。儘管不排除握有強大金融資本力的高盛,其唱高金磚國家投資前景的做法是一種出色的資本市場營銷策略,但高盛通過向市場釋放投資信號確實帶動了高達10萬億美元國際資本的投資走向變遷。彭博社的數據顯示,“金磚”組合在2010年的基金表現曾達到歷史峰值,但在過去5年間逐漸虧損,如以2010年的峰值計算,相關資產縮水幅度高達88%,高盛於是關閉該只基金,將其並入另一個範圍更廣的新興市場基金來運營。據報道,高盛在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相關報告中稱,這樣做是因為高盛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該基金都不會有明顯起色。

  投資者不會忽視中國“十三五”機會

  文章表示,就在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金融資本以實際行動發出唱空新興市場投資前景信號的同時,中國在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則給出了未來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路線圖。其中確保經濟保持持續增長依然是第一位的任務。儘管未來5年的平均增速目標是否為6.5%還有待明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會議確定,但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框架下,無論以何種口徑測算,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都不可能低於6%。而在支撐經濟有效增長的內生性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提升尚未真正形成根本性動力的前提下,結構合理的大規模投資是保持經濟增長的必不可少手段。換句話說,只要中國經濟依然能夠在未來5年裡保持6%及以上的增長速度,沒有一個精明的國際投資者會輕易忽視來自中國市場的相關投資機會。

  不錯,中國經濟在2001至2010年這10年間的增長率達到10.5%,而在2011至2013年期間降為8.2%,2014年跌至7.3%,但考慮到中國如今已是經濟規模高達10萬億美元的巨型經濟體,在全球經濟發展史上,尚無第二個國家在達到這個經濟規模時還能夠保持6%以上的經濟增速。況且從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邏輯來看,在一國工業化尚未完成之前,其國內市場的投資機會一般不會出現斷崖式消失,而是出現結構性的變化;即便在完成工業化之後,由於面臨產業結構的整體性升級、新產業革命的醞釀以及金融業的發展,留給國際資本的投資空間也是十分廣闊的。在這方面,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提供了極為鮮活的案例。

  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資本,之所以放大關閉旗下針對新興市場某個特定基金的效應,既是為自己的投資策略組合的失敗尋找借口,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配合全球業已啟動的新一輪大規模資產轉移。
 


【 第1頁 第2頁 】